【施政報告.觀點】勞動力仍未用盡 輸入外勞言之過早
林鄭月娥於本周三發表施政報告(10月11日),她表示有鑑於勞動人口不足,將考慮輸入外勞。若然香港勞動力真的出現嚴重短缺,輸入外勞無可厚非,然而,現時香港有部分勞動力尚未釋放,加上港人薪金、勞工福利本就遠不足夠,政府貿然輸入外勞,相信只會激起民憤。政府亦不能輕視外勞政策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以為輸入外勞就能一勞長逸。
正如坊間所指,政府將主要考慮在安老服務業、建造業輸入外勞。然而,亦需留意政府輸入外勞的理據是 2022 年後香港的勞動人力將會下降,換言之,長遠而言政府將會考慮在其他行業輸入外勞,以增加香港的勞動力。
本地勞動力仍未用盡 配套鼓勵就業未做好
香港的女性勞動人口比例一直與世界平均值相若,按本年6至8月的數據,本地女性勞動力參與率為55.3%,比男性的68.8%為低,但較諸如新加坡、澳洲和瑞典等低。香港勞動人口的高峰期將於2021年到頂,其後會開始萎縮,但本港潛在勞動人口之多不容忽視,政府應想方設法先吸納這批本地勞工。據2012年統計數字,潛在勞動力中單是婦女、提早退休人士(50至64歲)及非在職、不在學、非正在受訓的青年 ,已有約78萬人,為何政府沒有相關政策協助這批人士就業?
就婦女而言,料理家務為其中一項主要的離開工作崗位的原因,幼兒及兒童照顧服務不足及不完善,津貼服務貴乃是阻礙婦女於生育後重投勞工市場的因素,政府卻只提小修小補的政策,主要只是分別增加資助獨立幼兒中心及課餘託管收費減免計劃名額300個及2000個,難以釋放大量勞動力。雖然在家庭友善措施方面作出了改善,提出延長產假及侍產假的建議,但孩子的成長階段中亦要有一系列的支援措施,才可讓婦女長期兼顧家庭及工作。
若婦女只想從事兼職工作或是彈性工作,收入可能絕大部分都已用來支付託管費用,更要犧牲和子女的相處時間,實在難以吸引婦女生育後再工作。另外,由於部分營運單位的服務時段欠彈性,加上各區營運單位及名額分佈不均,家長難以找到適切的服務,部分地區輪候時間亦太長,政府應先做好配套改善。
而政府亦表示希望改善青年發展,對於人數高達53, 400人的尚未非在職、不在學、非正在受訓的青年,卻沒有鼓勵他們重新投入勞動市場的相關政策。雖然香港的比率跟其他高收入經濟體如日本、新加坡和德國的相若,但這批人口佔青年人口中約 6.7%,加上近年此現象有惡化趨勢,亦有一部分青年因難以識別而官方統計數字可能被低估,政府亦應先鼓勵這批本地人口再進入勞動市場。
權衡利弊 慎防漏洞磨擦
在政府眼中,輸入外勞是解決社會問題的良方。然而,我們不能忽視輸入外勞帶來的社會影響,例如會否增加住宿需求。即使解決住宿需要,如果本地人和外勞出現摩擦,社會容易引起衝突。在2012年,新加坡的已經有近百萬名持工作簽證的外勞,外勞的地位和觀感也不及本地人高。2013年發生了本地人抗議外勞人口太多和外勞騷亂。政府急急修改政策,收緊輸入外勞準則。香港的外勞數目儘管不會如新加坡般誇張,但我們也要警惕,別過於美化輸入外勞的效益。
另一方面,政府同時要提防僱主濫用計劃,為了省回薪金,假裝聘請不到本地人而聘請外勞。以聘請院舍照顧員為例,有工會發現一些僱主「寫一套做一套」,在招聘廣告列出工作九小時,但面試時卻要求員工工作十二小時,當應徵者得知工不對辦打退堂鼓,僱主就可以說長期空缺,要求輸入外勞,負責把關的勞工處卻走漏眼。假若政府在限制輸入外勞之際,也難以阻截疑濫用制度,何況在擴展輸入計劃之後呢?
提升勞工福利 增加生產力
當然,政府除了鼓勵港人投入勞動市場,也要改善就業處境。香港面對的除了是勞動力不足,還有財富分配極不合理,以及社會對基層工作缺乏應有的尊重。在照顧工作方面,員工需要傾注大量的勞力和精神,但他們的薪酬和待遇跟配不上付出,再加上工作厭惡,即使近年開始專業化,又在2013年推出專給青年人就讀的課程,但至今未有學員成功入行,有工也沒有人做。
因此,如果問題在於工作環境和待遇差,政府應首先是解決這兩個問題,要求僱主提升工作質素,吸引新血,而非由外勞去頂替厭惡工作。私營院舍質素長期惡劣,甚至違規,政府應該考慮取締、接管,以儆效尤。即使其他工種未如護理工作惡劣,政府也應循善待勞工着手,當工作環境改善後,如果還未能改善就業率,非到最後關頭也不應輸入外勞。
政府滿以為輸入外勞就可以解決勞動力不足,這是懶惰的想法,既沒有改革釋放勞動力的方法,而且掩蓋了現時部份業界沒有善待僱員的問題,也沒有意識到外勞增加導致的社會影響。低薪、長工時、工作環境惡劣,理應要政府出手規管商界,但政府疏於監管,甚至縱容僱主,不可接受。香港人以勤力見稱,只要徹底改革勞動環境和保障,自會願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