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觀點】香港必須冷靜看待金融科技創新 才能趨吉避凶
金融科技創新可以幫助金融業界革新業務模式,滿足現代社會對效率的追求,因而獲得社會重視和鼓勵。剛公布的《行政長官2017施政報告》就強調香港要「繼續致力推動本港金融科技發展,讓業界試行創新業務」。但新技術的應用好像一柄雙刃劍,一旦錯誤運用起來,非但不會帶來好處,反而會產生各式各樣的亂象。香港在看待這些科技時,必須保持冷靜,千萬不要踩進誤區。
看看「區塊鏈」(Blockchain) 技術吧,其一大特質是「去中心化」,這種性質源於點對點通訊技術和密碼學原理等重要組成元素。這些元素建構出一個由眾多平等節點組成的網絡,數據會複製給網絡中的各個參與者,並組合為一個細塊,所有交易信息均被驗證和客觀記錄,可以追溯而且無法篡改,因而毋須依靠中心單位作出擔保來提供信任。傳統上由中心單位處理或核實交易的環節就可以消除,有助既有金融體系化繁為簡。
就以當前的跨行支付清算安排為例,由於不同的銀行陣營使用互不相連的支付系統,銀行之間每天都要為所有交易進行檢查和結算,轉賬可能需要兩至三個工作天完成。即使《施政報告》提及的「快速支付系統」能大幅壓縮清算時耗,但金融管理局需要為此搭建新平台,讓銀行通過設於該局的賬戶扣賬和收賬。倘若銀行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結算專用的虛擬貨幣,銀行之間可以通過系統直接檢查交易記錄,毋須再進行對賬,市民可以輕易實時收付之餘,亦可降低銀行的後台支出。
不過,「去中心化」也可以成為逃避政府和銀行管控的工具。一旦我們為它披上一件對抗央行濫發貨幣的外衣,就會陷入了「去中心化」的迷思,製造出帶有類似騙局色彩的比特幣。比特幣無異於一種超級投機工具,既不具備完整的貨幣功能,又高度集中於一小撮人的手中(據報,4%的市場控制了95%流通的比特幣),價格非常波動且易受操縱;此外,早期持有者的投資回報主要依靠新資金不斷加入而實現,市場上後來的接盤人很大機會成為犧牲品。
金融科技創新最終帶來福還是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定力,不讓虛幻的元素迷惑。
不少政府已經意識到,全無監管的比特幣不可能是未來虛擬貨幣的重點形式,但同時也明白到虛擬貨幣的交易快速、簡便和低成本的優勢,因而在其他方向積極探索。
瑞銀集團主席韋伯 (Axel Weber)曾就此給予「提示」。雖然他公開質疑比特幣前景暗淡,但一直認為「區塊鏈」技術具備發展潛力,可能成為最有效率管理交易的方法,甚至聲稱藉此建立的「數碼分類賬」(Digital ledger)最終會被廣泛接受。
號稱「未來城市」的杜拜遵循了這一方向,銳意把經濟建立在「區塊鏈」之上,目標是在2020年把全部適用的政府服務與交易都改到「區塊鏈」上進行。據Business Insider十月三日的報道,杜拜政府會聯同它轄下的Emcredit公司以及英國Object Tech Group 公司利用「區塊鏈」技術發行加密貨幣「emCash」,並附設電子錢包「emWallet」,居民可用帶有近場通訊技術的手機進行日常購物交易、繳交電費及轉賬。
當然,杜拜政府縱有良好意願,也不保證最終不會荒腔走板。比如說,如果杜拜因為虛擬貨幣的發行而成為不法份子的避稅天堂,那顯然又是掉入了另一個誤區。因此,在考慮科技的應用性及可行性之時,對於如何確保金融科技創新用於正途、不會淪為套利工具的問題,實在有必要非常認真地對待。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金融科技發展亦有一定的基礎,就更加沒有理由陷入如比特幣式的「自由」迷思。
最近,《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指高盛擬涉足比特幣交易業務,一些國際大型銀行又正在研究「區塊鏈」技術,應用於業務之中。它們會否帶來更多比特幣的變種,還是會導致其他結果出現?香港要毫不含糊地回答這些問題,確保創新方向不會背離市民福祉,關鍵在於設法避免金融科技創新由金融機構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