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觀點】領香港回正軌 林鄭月娥勿走梁振英、曾蔭權舊路
林鄭月娥於本周三(10月11日)宣讀施政報告,於此之先,問責官員、行會成員多少都已預告報告內容,當中不乏新點子。然而,若要解決香港的深層次結構矛盾,單憑理念遠不足夠,她還要吸收梁振英、曾蔭權的教訓,廣納民意、審慎處理政商關係,不然只會重蹈覆轍,施政舉步維艱。過去,港人戲稱林鄭月娥為「梁振英2.0」,她常言要施展施政新風,似乎就是要改變形象,我們期望她能夠省思歷任特首的得失,重回正軌,成為公眾心目中「林鄭月娥1.0」。
可以說,林鄭月娥較諸於歷任特首,是比較合適的行政長官人選。相較於董建華、梁振英,林鄭月娥為官多年,了解官場文化,更具執行能力。較諸於曾蔭權,她更重視基層權益。這相信源於她的個人經歷,她在學生時代熱衷社運,當時「認中關社」在學界蔚然成風。她參選時提及在畢業前曾猶豫應否加入建制,最終決定投考政務官,為的是「改變社會的不公」。市民固然期望社運火苗在她心中不滅,然而,隨着她於官場浸淫日久,亦難免受其習氣影響。
理清政商關係 政策須以民為先
林鄭月娥必須審慎處理政商關係,避免招來官商勾結的罵名。曾蔭權上任初期支持率頗高,市民期望他能夠收拾董建華遺留下來的爛攤子,然而,隨着他在任愈久,市民開始失去耐性,他的民意一落千丈。這源於他與商界人士過從甚密,在政策上偏袒商界,未有以市民權益為先。他在任期間停建居屋,更未有盡力覓地建屋,遺禍至今。
是次施政報告的重點之一是房屋政策,誠然,林鄭月娥在這方面不乏新理念,當中包括貨櫃屋、共住房屋、首置上車盤。這些政策能夠補充現時的不足,讓居於劏房的窮人、捱貴租的中產家庭受惠於公營房屋。然而,問題在於這些房屋的供應量有多大、以什麼方式發展。當中首置上車盤,林鄭月娥選擇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就明顯是向地產商利益傾斜。
過去政府常言這種發展方式更具效率,然而,也招來官商勾結的質疑。須知道,地產商囤積這些土地已有一段日子,由於這些土地多為農地,未經批准不能發展住宅,故價格低廉。政府啟動公私營合作發展,也就是為他們開路建屋,他們在這些地方建房後,將獲利甚豐。就像據報將發展首置上車盤的洞梓地段,由於其毗鄰豪宅,地產商建屋後相信能取得巨利。按現行機制地產商需要就改變土地用途補回地價,惟機制不透明,公眾根本無從得知地產商在項目中得益多少。
林鄭月娥應深明公私營合作發展的壞處,他在任發展局局長時曾主張新界東北以「傳統新市鎮」模式發展,就是動用公帑收回土地,再由政府主導該區發展規劃,林鄭月娥曾言這種發展方式更有效率,讓項目可以如期完成,也少惹來官商勾結的質疑。如今林鄭月娥推翻舊說,卻欠缺清晰交待,無疑讓人大失所望。
尤有甚者,若然林鄭月娥不理清官商關係,民生政策恐怕只會耽擱不前。過去,政府常言覓地困難,惟這不過是一個幌子。暫且不提政府一直未敢觸碰丁權等重大議題,政府在土地供應上偏袒私樓,已然是不爭事實。過去政府每每在綠化地、改劃用途土地發展公屋,在大型發展區則主要興建私樓。觀乎安達臣石礦場的最終規劃大綱,私營房屋佔地八成,公營房屋則只佔兩成。現時林鄭月娥對地產商呵護備至,令人質疑,她能否改變私樓主導的政策方向。
不走鬥爭舊路 採納社會良言
無可否認,林鄭月娥在是次施政報告採納了部分民間、政界意見,亦派出問責高官走訪各區,與區議會交流。林鄭月娥上任以來,也未見像梁振英般處處與民為敵。
然而,這只不過是落實施政新風的第一步,更關鍵的是認清市民的真正需要,不能夠像過去政府般漠視社會良言。相信林鄭月娥猶記得去屆政府發展東北時不理民意,保育使用率低的高爾夫球場,發展非原居民村,又堅持以公私營合作發展,由是引發反東北發展抗爭。
當時政治爭議不斷,結果政府施政窒礙難行,議員也順理成章不斷拉布。只是梁振英仍然不明白人心背向,冥頑不靈,終致民怨沸騰。特首自以為是,只會令政策難以落實,與雷厲風行的目標背道而馳。須知反對陣營也不乏有意義的建言,例如當日提出優先發展棕土,就是被視為立場偏黃的民間團體,如今棕土議題已為人所共知。
只有廣納民意、從善如流,才是管治的正道。我們期望林鄭月娥加入政府時的初心不變。過去她只是問責官員,受着種種制肘。行政長官的地位與公務員、政治任命官員不可同日而語,根據《基本法》特首擁有決定政府政策和發布行政命令的權力,她只要對香港的問題擁有正確認識、具備管治手腕,也就能夠落實惠民政策,為香港帶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