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觀點】綠置居代替新公屋 林鄭甘做房策「第三者」
特首林鄭月娥今天宣布她上任100天後首份的施政報告,公眾焦點當然落於房屋政策上。一如公布前的政府消息透露,「首置上車盤」成為林鄭的房屋政策的重點,相信有部分中產階層感到特區政府終於照顧到他們這群長期被政府所忽視的夾心階層,公眾焦點亦一早集中於首置盤的細節,包括受惠目標人數、售賣條款限制、地點等。而林鄭提出「以更多的「綠置居」取代出租公屋」更顯示她將房屋政策傾斜向「置業」一方,根本未有解決香港市民「住屋需要」的決心和良策。
房屋政策欠決心 擺脫不了「第三者」角色
作為積極有為、有領導能力的特區首長,林鄭月娥的身份角色明顯未有從過去「少做少錯」因循苟且的公務員轉為領導特區的首長,她一味只想擔當「促成者」、「推廣者」這個「第三者」的買辦角色。正如早前01觀點所提出,以「公私營合作模式」推動首置盤可能產生「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疑慮;更有甚者,政府埋首於所謂「重建置業階梯」,明顯忽略了屬社會最基層的28萬個公屋輪候冊家庭和其他暫未合資格人士的住屋需要,令他們成為今次施政報告最需要協助卻被忽視的一群。誠然,政府借非政府組織推行「組合屋」、「良心劏房」等,表面上可協助部分現時居於環境惡劣的劏房戶得到適切、有尊嚴的居住環境,但相對於逾28萬個公屋輪候冊家庭,明顯受惠的人數只屬杯水車薪,少數中的少數。
剛公布的施政報告更加「火上加油」,林鄭表明將「以更多的綠置居取代出租公屋,將綠置居恆常化」,變相會大幅佔用現有預備作興建公屋用途的土地,正如施政報告中提及一幅位於沙田火炭的4000個新公屋單位,將轉為綠置居單位出售,已佔來年公屋總落成量12,800伙的三成半,遠遠超出綠置居原有的定位。將綠置居恆常化會令原有公屋戶可享「雙重福利」,既可享受現有公屋福利,還可於居住公屋多年後選購環境較佳的綠置居新樓,令之後新獲編配的住戶只可居於較為殘舊的屋邨。此外,更會令原有單位因翻新和重新編配需時,單位的編配時間延誤最少幾個月,輪候時間不減反增,這兩批市民的爭論最終演變成「窮人鬥窮人」的社會矛盾。加上林鄭在朗讀房屋相關段落時,亦強調公屋住戶當中19%為長者戶、16%為綜援戶,亦指公屋是基層的安全網,這將會加強公屋成為「貧民窟」的標籤效應。
全面推動「綠置居」 強化公屋「貧民窟」標籤效應
林鄭在房屋問題上甘願為地產商當推土機進行所謂的「公私營合作」;亦將政府在解決公營房屋問題上的角色不斷淡化,未有積極有為增加公屋供應,反而以「賣斷」綠置居的方式,斷絕政府在原有出租公屋的責任。如綠置居、首置盤等繼續如居屋般,以折扣市價(即六至七成)出售,售價將動輒數以百萬元計,根本無考慮中下層市民的負擔能力,反而會令負上一筆債務,生活上亦有後顧之憂,整個家庭的規劃因每月逾萬元的供款所捆綁,變成受到很大發展限制的「樓奴」,最終亦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