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乘車優惠的糊塗帳
周永新教授是值得敬重的學者,長年為香港社會福利政策獻言,其全民退休保障的研究及倡議尤其可貴。對於二元乘車優惠計劃,周教授現在之立場與自由黨「雙料議員」張宇人不謀而合,難免令人嘖嘖稱奇。
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飲食界)議員、自由黨黨魁張宇人大紫荊勳賢認為二元優惠的門檻應該回復至65歲,以紓緩政府財政壓力。「我希望當時得益的市民不要斤斤計較,說『現在我受影響』,始終政府財赤千多億元,錢從何來?」他說。
公共財政被簡化成偽命題
張議員作為商界代表,因其最低工資的言論而廣為人識,如今建議削減福利不足為奇。惟周教授在報章的文章幾句不到也指出「政府若要開源節流,首先便應該檢討社會福利」,繼而問「這樣,政府可以如何削減社會福利開支?」,如此一來就把公共財政的萬千議題簡化成「削減社會福利開支」單一(偽)命題,並把矛盾指向了二元優惠計劃。
更徹底的辦法是把合資格年齡回復到65歲及以上,因為2022年初把歲數降低時,事前社會並沒有強烈要求;到了今天,仍有不少市民認為當時的決定是錯的。
除了周教授,另一位受人敬重、曾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的張炳良教授也曾經形容,將二元乘車優惠放寬至60歲是「很輕率」的決定。不知道是故意忽略抑或正所謂「記憶各有不同」(recollections may vary),許多人都沒有提起勞工及福利局早於2018年已委託顧問公司檢討二元優惠計劃,局方曾與運輸署合辦了多場諮詢會,邀請公共交通營辦商、關注團體以及區議會等提出意見。無可否認,林鄭月娥提出放寬資格至60歲之時,檢討報告還未完成,但勞福局和運輸署當時亦已即時要求研究切實可行的方案。而毫不意外地,參與諮詢的長者希望二元優惠計劃放寬至60歲,並認為「較多活動會使人更健康,減少未來對醫療和護理服務的需求」。
開支早有推算 效益難以量化
多人支持當然不代表政策合理。政客以至傳媒強調二元優惠計劃在2023/24年度耗費了40億公帑,又謂隨着社會人口老化,愈來愈多人「登六」,這項支出只會是無底深潭云云。但誰會以為香港人口老化是現在才出現的趨勢?難道幾年前政府制定政策時就不知道60歲以上人口會愈來愈多?事實上,當年的檢討報告不只考慮了人口老化的因素,對於下調門檻後的逐年開支亦作出了推算:2024年大約要62億元,擴展至17條紅色小巴路線的話另加5千萬。
實際支出比起原本推算少這一個事實,沒有多少人會提及,更遑論考究箇中原因。40億當然也不是小數目,但作為一項鼓勵市民出行的措施,放寬門檻接近三年以來令到多少60至64歲市民多了出門、參與社區,甚至是因為車資便宜而願意繼續工作,延後退休?相比起40億元這個具體而客觀的數字,二元優惠的社會效益本來就難以量化。
財政緊縮反映政府價值取向
這不是說二元優惠計劃不能檢討,不可調整。是二元、三元抑或固定折扣,60歲一刀切抑或分階收費,全是政策制定的過程中要科學計算。惟荒謬的是,60至64歲市民的乘車習慣根本沒有人掌握。有立法會議員曾經詢問以補助前車費作計算,每名長者平均每月車資是多少,得到的答案是「運輸署沒有備存所需的統計數字」。結果不少人只(能)着眼於40億這個數字而不談其他,無法展開有意義的討論。
更何況40億元車資補貼乍看龐大,但港鐵公司一年派息已經是76億元,政府作為大股東相當於獲派股息57億。以公共交通論公共交通,為什麼政客和傳媒要把40億元說得像洪水猛獸?為什麼60至64歲市民得是首先開刀的對象?希望不是因為對公共財政毫無想像,無意探討如何改革財政結構,增加庫房收入,向看似無力反抗的基層開刀最為「就手」。一個不敢動粉嶺高爾球夫場卻對社會福利極盡緊縮的政府,市民會如何看待?二元乘車優惠表面上是如何科學、理性制定政策的問題,但本質上反映的是官員重視什麼以及價值優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