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改革|不要讓中央再出手|于品海

撰文:于品海
出版:更新:

等了27年的《基本法》23條國安立法,最後中央重錘出擊才能完成;現在香港要改革,看似又走上同一條路,最後要中央「拍枱」才能推動。「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如此缺乏主動性,實在讓香港人沮喪,讓中央氣憤。這一任政府上台時,國家主席習近平明言香港需要改革,但沒有多少人聽到;當他提出香港要「破解利益固化藩籬」,精英們更是絕口不提。究竟改革有什麼可怕,讓大家噤若寒蟬?

我曾經誤以為有人裝着聽不懂,後來接觸多了,發覺不少人真不明白中央講話想傳遞什麼信息。這不意外,美國政府都沒有讀懂中國在國際爭端的立場和態度,香港有同樣情況何足為奇,它們都是「雞同鴨講」的案例。問題是,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當面向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出改革,司長事後竟隻字不提,對外回應此次訪京成果時依然當中央的改革要求是透明的。莫非特區政府是在背後默默籌劃改革,暫時保密,準備給香港和夏主任一個驚喜?還是想着繼續派錢和「夜繽紛」?

夏寶龍直言改革,香港卻零回應?

夏寶龍主任接見陳茂波之後的新聞稿指出,「對於面臨內外環境深刻變化的香港來說,同樣要識變、應變、求變,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他隨後告誡我們要「把握機遇,銳意改革,主動作為」。如果在接見中不明白夏主任講話的主題,看了新聞稿就不應該繼續雲裡霧裡。然而,司長發出的新聞稿連「改革」兩字都沒有,更沒有回應夏主任所講的「面臨內外環境深刻變化的香港」,只是突出「中央對香港的厚愛和堅實支持,以及各相關部委對香港的關心、支持和配合」,讓人感覺中央對香港是「有讚無彈」,這想必不是對改革的「軟對抗」,或許只是夏主任的普通話一般,大家沒有聽清楚。

新政府上台之後,行政長官在多個場合指出23條立法的緊迫性,大家都認同這是本屆政府的最重要任務,但沒有人提出要即刻處理,相反,聽說因為任務艱巨,本屆政府只能「盡量」完成。《香港01》去年年底再次打聽,一些人回應說今年內完成,如果有耽誤,也不會晚過2025年上半年,決心變得很大。最後,年初短短幾周香港就完成了27年來的不可能任務,中央如何「高效溝通」讓立法完成的消息不脛而走,或許這才是解決「雞同鴨講」的最佳手段,總比將聽不明白誤解為「軟對抗」和諧得多。

為什麼在2019年的社會動亂,全國人大通過港版國安法之後,還有人意識不到23條立法是不可耽擱的?為什麼習近平2022年在香港明確要求改革,夏寶龍用隱晦的說法多次強調,現在直接提出了「銳意改革」,並在新聞稿中作為重點表述,卻依然沒有人回應?難道還是像23條,需要中央再次出手,才能讓香港的改革實現?

空喊拼經濟不等同改革

有人會問,為什麼一定要「改革」,講「拼經濟、謀發展」不就是同樣意思嗎?沒有人懷疑傳統汽車製造商豐田、寶馬、奔馳等都是經營管理甚佳的企業,不僅引領汽車產業發展幾十年,它們和自己國家也是最早提出新能源汽車創想的。然而,就像香港,它們還在紙上談變的時候,特斯拉、比亞迪等新能源汽車已經快速崛起,讓傳統車企「面臨內外環境深刻變化」,遠遠落後於時勢,甚至面對生死存亡危機。美國曾經是科技領域遙遙領先的全球最大經濟體,就算擁有如此優勢,它同樣「面臨內外環境深刻變化」,選擇調整產業政策和結構,應對中國挑戰。拜登政府在芯片和基礎設施方面的萬億美元投資能否成功不得而知,但它至少動起來了。如果連汽車產業巨頭和美國這個超級大國都因為「面臨內外環境深刻變化」而推動改革,香港有資格認為喊幾句「拼經濟、謀發展」就將問題解決了?真不知道這是「夜郎自大」還是「井底之蛙」的想像。

中國在全球電動車市場上一枝獨秀,改寫了汽車產業百年格局。(Reuters)

香港的困局就是經濟金融化、產業空心化。簡單說,香港還剩下多少優勢服務國家全球發展,與鄰近經濟體競爭,繼續成為國際金融或貿易中心?土地一直是制約香港發展的障礙,政府今天做了什麼認為自己可以解決問題?前任政府提出北部都會區,香港市民中誰能感受到計劃正在落實,他們的居住和營商環境什麼時候可以發生變化?每周有幾十萬人北上消費,香港政府是否有對策,或者如何彌補失去的購買力?就算是在金融領域,人民幣國際化,幫助中國企業海外擴張,幫助全球南方國家和發達國家壯大與中國的交往,香港又有什麼讓人看得見的方向和手段?這幾年香港呼應國家戰略開始重視科創產業,但社會普遍認為香港是數字經濟的窪地,如何從中受惠已經成為一個謎語。

敢於動搖既得利益才是改革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改革也不是茶餘飯後。如果游泳總會的爭議最後順利解決,那是蚊量級別的改革成就,看似需要核爆量級的23條立法其實只要幾個星期的努力就完成,關鍵是社會有了共識,官員們也意識到危機所在。香港需要的改革,自然是遠超越游泳總會改制或23條立法,它是香港未來幾十年命運之所繫,是「內外環境深刻變化」的唯一應對手段,更是香港發展動能之所在。它必將動搖香港的既得利益結構,直面經濟社會深層次矛盾,就像中共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及剛完成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它們觸動了固有的權力和利益結構,為中國的國力提供了保證和落實路徑。夏寶龍主任借國家新一輪改革告誡香港「把握機遇,銳意改革,主動作為」,就是希望香港同樣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指明機遇是稍縱即逝,必須是「銳意」和「主動」才能成功改革。

香港是國家最重要的特別行政區,可以為國家的雙循環發展提供巨大助力,借用國家發展的東風,讓香港市民過上富裕生活。中央非常重視一國兩制,堅定支持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但重視香港不等同放縱香港,更不可能讓香港自生自滅。中央並非不知道落實改革的困難,自然知道精英階層對改革存在系統的和潛意識的阻力,用香港人慣用的語言,中央什麼風浪沒見過,焉能對此無動於衷,束手無策?鄧小平有句話在國內很流行,「誰不改革就下台」,香港人的理解就是「炒魷」,希望夏主任不需要再為港人治港的改革任務再次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