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問題就是社會問題

Netflix劇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掀起熱潮,青少年問題成了焦點。事實上,去年暢銷書《失控的焦慮世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已經用數據敲響警鐘,還被蓋茨列為推薦書單。一部是英國緊張劇集,另一本是美國研究分析,隔著大西洋卻不約而同指向同一個危機——智能手機、社交媒體如何把青少年推向邊緣。
只得四集的《混沌少年時》,每集一個不間斷長鏡頭,拍攝手法噱頭十足。故事圍繞13歲少年展開,因為涉嫌用刀殺死同學而被捕。四集從拘捕、學校調查、心理學家面談再到家人面對的困境,帶出社交媒體、「男子圈」(manosphere)、同學欺凌以至親子關係等問題。英國青少年持刀犯罪是靈感來源,劇集不給簡單答案,而是問為什麼年輕人會失控?一個又一個因素複雜而成,某程度上折射出我們對於青少年問題無知的一面。
香港的青少年沒有持刀犯案,但有沒有像劇中主角般在扭曲的環境中成長?父母沒有時間陪伴和了解?我們把太空油列為毒品,管有可監禁七年,販運可牢禁終身,但為什麼仍然一再有年輕人在「太空油」之中迷失了自我?透過WhatsApp也可以買到太空油,年輕的吸食者只得12歲。被放到網上的例子是少數,抑或是多數?網絡公審可以遏制風氣,抑或造成另一種歪風和衝擊?如果利刀對於英國少年是垂手可得,200元就有交易的太空油,不也是方便於混進電子煙吸食?
太空油的背後 非立法可解決
鼓勵舉報、加強執法可能有用,但正如《混沌少年時》不是止於找到足夠證據起訴,而是進一步探討少年主角的成長環境和心理狀況,這提醒了我們青少年問題從來都不是青少年的行為問題,而是成長環境、心理問題、社會結構。他們是持刀傷人,抑或是躲起來吸毒,往往都是深層次結構問題的表徵而已。如果社交媒體的扭曲內容繼續放大,家庭溝通斷裂,又或者是學業壓力,對前景感到失落,青少年行為問題恐怕層出不窮,最多只是形式各異。
如果說劇集純屬虛構,去年高踞暢銷書榜的《失控的焦慮世代》就是純屬數據。社會心理學家Jonathan Haidt用數字說話,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自2010年代初開始崩盤,抑鬱、焦慮、自殺率節節上升。他將罪魁禍首歸咎於差不多同期流行的社交媒體。對比於Y世代或以前的遊戲童年,Z世代都是成長於手機時代。仿如一個大型的社會實驗,一整代的青少年面對面的社交生活減少,改為在Instagram等平台不斷與他人比較外貌和生活,又或者沉迷遊戲或色情內容。不但大量的短片令「認知碎片化」,難以再專注於有系統地學習,睡眠時間和質素也因為使用手機而下降。
立法可以禁止管有和吸食太空油,但青少年的生活習慣、成長環境又是不是立法就可以改變?我們的小學生接近九成運動量不達標,中學生更是超過九成半,時間不正是花了在玩手機、看社交媒體嗎?當成年人都離不開數碼生活,又如何言教、身教孩子要多點運動,面對面與人互動?當父母也因為社會、經濟壓力而疲於奔命,情緒隨時崩潰,誰還有閒暇察覺青少年的學業壓力、心理狀況?不管是《混沌少年時》、《失控的焦慮世代》,抑或是近來不斷出現的太空油新聞,與其說是反映青少年行為問題,倒不如說是社會結構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