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關鍵詞(下):共居、打卡、楊嘉輝,誠品、港漫與嘻哈

撰文:陳奉京 潘宛沚 黃正軒 劉力田 陳浚銘
出版:更新:

2016年是有眾多文化巨人離開的一年,所以去年的年度總結,告別的意味特別濃厚。2017年再作年度總結時,去年合寫年度總結的同事也都紛紛離開了團隊,另謀高就去了。
這一年依然有不少在文化領域具有影響力的人離世,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花花公子》(Playboy)創辦人Hugh Hefner和台灣詩人余光中的先後去世,都可以說是對一個時代的告別;但2017年也有不少可說是「非自然死亡」,台灣新晉作家林奕含的自殺引起軒然大波,而搖滾樂隊Linkin Park主唱Chester Bennington和韓團SHINee第一主唱鐘鉉的先後自殺,則令人不勝唏噓。余光中《尋李白》中的一句「失蹤,是天才唯一的下場」,或可為這些英年早逝的人寫下一個註腳。
今年,我們再為大家整理出12個文化關鍵詞,分上下兩篇回顧這一整年來,香港乃至全世界你需要知道的文化事件及現象。

本地共居空間「書匯」(The library - Bibliotheque),掀起共居話題。(書匯)

共居

從去年的共用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到今年的共居,面對租金高企的無耐,年輕人想盡辦法解決工作和生活所需。共居概念大熱,源於沒有選擇,畢竟連劏房也要5000元租,不如犧牲一點私人空間,換來更高性價比的環境。香港首個以共居為理念的地產項目「書匯」於今年9月落成,由建築師團隊斥資買下整棟唐樓改建,並以宿舍模式出租,算是「共居模式」於香港實踐的一個里程碑。無獨有偶,香港建築師團隊HOUR 25到韓國考察當地社會房屋,亦準備大展拳腳;年初落成,專為單身更生人士而設的「1蚊租共居」——甦屋,也為「共居」主題添上更多屬性。

共用空間工作和生活,新生代多了很多通過多人合作去面對和解決問題的機會。

微波藝術節2017:《淩光‧二版》是一個個2X2米框架排成一條隊伍,當所有光管亮起,猶如走進一個時光隧道。(龔嘉盛攝)

打卡

今年7月,洛杉磯某藝術展覽中有參觀者自拍時挨得太後而「骨牌式」推倒多座展品,造成最少廿萬美金損失,觸發看展打卡爭議。IG興起,文青風氣大盛,現代人事無大小也打卡炫耀一番。在Joan Cornellà一幅把自拍神棍電話換成手槍的諷刺作品前,參觀者照樣自拍,荒誕得令人猜想他們是在自嘲還是不明白畫意。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觀眾長駐作品前拍照令場地水洩不通,引來「真藝術支持者」怨聲載道。

有反必有正,有評論認為自拍文化不會令藝術淪為背景板,反有助推廣藝術。社交網絡傳播力強、滲透度高,縮短作品跟大眾的時空距離,令藝術易接觸更貼地,不再精英專屬。畫展都在傳統移步觀賞方式基礎上增設多媒體互動裝置,鼓勵觀眾打卡,收免費網上宣傳之效。《DIS Magazine》數年前推出圖片集《#artselfie》收集網民在藝術品前的自拍照,頌揚這股文化。不過打卡令現場擠擁甚至損壞展品,也是需要正視的問題。

如果有不佔用空間、不能破壞的「自拍友善」藝術品?確有不少策展人和藝術家積極開發讓人任影的多媒體藝術展覽,像《Rain Room》製造不會濕身的雨中漫步,以及草間彌生《無限鏡展》利用多面鏡製造無限波波空間,再到近期《光.影.香港夜》中登場的投射裝置,就是一些例子。專攻「自拍向」藝術的,美國有「29rooms」這主題豐富、色彩繽紛的自拍美術館;日本有數碼藝術團隊teamLab,在北京798藝術區的光影展覽大收旺場,也跟商場和餐廳合作。與其說網絡文化貶低了藝術,不如說衍生更多新藝術形式;自拍藝術暫時以商業味較濃的項目為主,但難保其技藝與深度不會與日俱增。

+3
聲音藝術家楊嘉輝代表香港出展今年第57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而獨立策展人郭瑛則以客席策展人身份參加。這是兩人第二次合作。(陳奉京攝)

楊嘉輝

楊嘉輝這個名字,如果你尚未認識,趕快認識。

今年五月開幕的威尼斯視藝雙年展,是世界最重要的藝術展之一,也是各國比拼文化實力的舞台,楊嘉輝作為香港代表,在香港館舉辦的展覽,博得不少掌聲,勝在藝術形式夠前衛,主題又能打通全球視角和本土視角,呼應此次雙年展主題「藝術萬歲」(Viva Arte Vive)。按照慣例,明年他會在香港舉辦回應展,大家有機會在香港看到他在威尼斯的展覽——打卡的機會來了。

能夠獲得香港藝發局和西九文化區M+的青睞,成為香港藝術家的代表,楊嘉輝其實早在之前已活躍於國際。香港館開幕之後不久,楊嘉輝又到英國參加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今年辭去城大教職的他一點也沒有閒下來,真是愈來愈多搞作。讀音樂出身的他明年還會重拾老本行,再度和香港小交響樂團合作,在香港藝術節演出。

+1
為慶祝入港五年,誠品敦南店的經典佈置首次出現於銅鑼灣希慎廣場。(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

去年書店不好過,今年大概也好不了多少,但至少書店倒閉潮是沒再出現。過江龍誠品書店轉眼已在香港扎根五年,改變了本地書業的氣象,透過具格調的閱讀空間和舉辦文化活動,成為文青集中地,本地書店也隨之開始轉型,與之競爭;可是「奶茶好賣過書」,誠品融入生活元素的經營模式,是否真的能夠促進閱讀風氣?創辦人吳清友對書店有情意結,卻在今年離世。

接棒的吳旻潔在擔任執行副總經理時,已主力負責香港誠品事務。如今誠品在中港台都有多家分店,即使在香港這樣的彈丸之地也已開了幾家,她如何在守住父業的同時開拓出新的路向?

+1
《山海逆戰》(左)、《西遊》(中)和利志達送給香港藝術中心的羅浮宮創作圖像(右)

港漫復興

曾經輝煌一時的港漫,如今已被稱為夕陽工業,但是仍然有很多出色的香港漫畫家努力畫出好作品,今年特別熱鬧,最受注目的三位香港漫畫家很可能就是他們:邱福龍、鄭健和及利志達。

邱福龍的新作《山海逆戰》於去年年底推出,故事以中國的奇書《山海經》為藍本,透過港漫的全彩繪圖表現出《山海經》內的宏大世界觀,自推出以來就廣受歡迎,即使是本來不多看港漫的年輕一輩也喜歡這部漫畫。鄭健和的《西遊》則於2015年開始連載,其故事改編自《西遊記》,嶄新的改編手法受到不少人的喜愛,今年4月開始以《西行記》之名在大陸騰訊動漫平台發行簡體版,在該平台的月票排行榜中一直排在十大之內,之後更先後傳出要改編成動畫和真人版劇集的消息,改編手機遊戲也在開發中。在大陸IP(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產權)大潮中,港漫《西遊》異軍突起,可喜可賀。

另外,港漫亦將進軍歐洲動漫大國法國。本地獨立漫畫家利志達於7月宣佈將於下年5月正式出版以法國羅浮宮為主題的漫畫。他在去年一月參加法國「安古蘭漫畫節」,認識了羅浮宮漫畫計劃策劃者Fabrice Douar,並且受其邀請參加今次的羅浮宮漫畫計劃。羅浮宮是世界知名的藝術聖地,利志達受邀合作,證明了港漫的實力和藝術價值絕對不下於歐美和日本的漫畫。

第一季《中國有嘻哈》的最終賽果。(網路圖片)

Hip-hop熱潮

吳亦凡一句「你有Freestyle嗎?」,注定是潮足2017年的金句。愛奇藝《中國有嘻哈》第一季在掌聲和Diss中落幕,節目雖然被批充滿水份,畢竟讓華語圈見識一眾在地下默默耕耘的Rappers,令Hip-hop熱潮捲中港台。Hip-hop商業音樂活動勃發如雨後春筍;Hip-hop音樂人年紀輕輕就出道是常態,因而激發無數90後甚至00後大陸年輕人以出色Rapper為目標,奮起追夢。雙冠軍Gai和PG One以及實力女將VaVa本來活躍於地下,現已紅透半邊天;在香港「懷才不遇」的「Hip-hop Man」歐陽靖(MC Jin)重獲關注,工作機會數倍計。已衝出海外的單位如Higher Brothers,都因而名氣更高,8月更來港演出。

不談較遙遠的大陸同台灣,回望及身的本港,《中國有嘻哈》的影響力真的很大?不少港人對本地Hip-hop認知也許還停留在「盤古初開」的LMF年代,喜歡農夫FAMA及MastaMic等老將的樂迷已經被認為算「識嘢」。中學學生會內閣拍生鬼Rap片宣傳,搏得網民一時掌聲,「得得意意」是大圍感受,仍以獵奇心態對待這門次文化(其實在歐美已屬主流地位)。獨立廠牌Bakerie的Rapper Dough-Boy跟側田互Feat.或老將Heyo跟衛蘭合唱,在保守而缺乏創新的廣東樂壇中是驚喜的舉動,但能否延續尚要觀望。所以要說Hip-hop進入主流,只算是有機會,仍言之尚早。

其實香港地下說唱從未寂靜過,2011年甚至更早,旺角菜街行人專用區時有Battle,奶其、柒羊等名字早在地下界聞名。Rapper YoungQueenz及其廠牌Wildstyle製作專業,火炭麗琪的同名單曲MV平地一聲雷,VHS Glitch味畫面加坦蕩蕩的廢青告白,雖然充滿爭議,也令她成為一時Trap后。屬另一系譜、Rapper Nile Hysan aka 「奶油包」領銜的「米奇老味神奇屋 The Low Mays」玩味性質較重,以虛構黑幫社團「富林黨」自區,政治不正確又超Dank的粗口詞力抽中共及大陸水,唔使返上去唱。還有新興廠牌「精神少年中心」的Lit Hot都交出數首不俗單曲,只要放低主流視野膚淺認知,香港Hip-hop好多嘢聽。儘管不乏牛肉,Higher Brothers來港前後更是火藥味爆棚,但Diss本來就是Hip-hop文化,音樂人表現有火,都是令小眾樂迷繼續追聽,甚至壯大圈子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