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2016】你需要知道的十個文化藝術關鍵詞(上)
這一年發生的事太多,離開的人也多——有同事甚至因此有了「訃告專家」的稱號。時間不知不覺地流過,有時候來不及悲傷,有時候來不及喜悅,當我們一同回顧過去一年,嘗試總結出十個關鍵詞時,才發現這一年原來如此悲傷。人總要勇敢生存,對於過去的人與事,不如數到三就放手……
紙媒寒冬
颳了幾年的寒風依然沒有停歇的跡象,2016年吹倒了更多的紙媒。今年3月,已有30年歷史的英國《獨立報》發行最後一期紙本,轉型為網媒。獨立報以「熄燈」(Light Out)為題,為自己寫下訃告:「這是這份報紙的最後一期,但新聞永不停息……」同月,香港《太陽報》也宣佈從4月開始停刊。
這一年裏,停刊的香港紙媒還有:《Me!》、《Ketchup》、《HK Megazine》……年終,曾是許多人青春回憶的《TOUCH》也沒有邁到2017年。未來一年,這份「死亡」名單上又會添上哪一個的名字?在紙媒寒冬的同時,也有更多的網媒創立,但傳媒是否能從中找到出路,卻仍無人能夠預測,我們只知道風會繼續吹。
書店結業
新媒體與舊媒體的對壘,並非總是以舊媒體的「輸」告結,但紙上印刷品的行業,今年似乎都過得尤其不好。上月,大型書店Page one在香港全線結業,96年進駐香港後曾一度有十間分店,亦是文化生活的指標,卻終於來到了「Last Page」。事實上,除了主打英文書刊和設計藝術類書籍的Page One,今年亦有不少二手書店和獨立書店結業,如同樣售賣設計、建築藝術類書為主的「書得起」,較早前亦有兼售美術用品的老牌書店「競成書店」。專賣文史哲二手書的「實現會社」,可能是不少文青的聚腳地,最終不敵「社會現實」;在灣仔天星碼頭以賣平價書為主的二手書店「書式生活」同樣捱不住。
書業慘淡,許多人都認為書店應該兼賣文創產品,但這類複合式書店也未必站得住腳,PMQ唯一的書店Open Quote也許盛載了年輕人的不忿。還有許多隱藏在屋苑、街巷的小書店無聲息地結業‥‥‥書店寒冬還會持續多久?不過結業清倉時的搶手,證明香港人其實還會買書。
工廈政策
在港推行六年的活化工廈政策,於今年3月落幕,受此政策影響,工廈租金節節上升,許多原本以工廈為創作基地的文化藝術人士,這些年紛紛被迫撤離,或搬到更偏遠的地區。同時,藝術家爭取放寬工廈用途多年,依然未見眉目,加上一場因工廈迷你倉而生的大火,令當局收緊工廈用途的執法。這一年,曾逼遷過兩次的本地著名音樂演出場地Hidden Agenda,再次因為工廈政策問題,搬遷到新的地方落腳,並以新方式繼續營運。
場館建設
銳意打造成亞洲文化地標的西九文化區,首個永久展覽場地M+展亭已於7月正式落成,並於9月舉辦了首次展覽。有關西九的爭議在工程開展後已逐漸冷卻下來,但12月,身兼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未經公衆諮詢之下突然宣佈西九文化區將會興建故宮文化博物館,再次點燃文化場館建設的爭議。
放眼國際,享有盛名的英國泰特現代藝術館新展館 Switch House,於6月正式開放給公衆,將為美術館增加60%面積;而位於美國三藩市的現代藝術博物館 (SFMoMa),也經過兩年翻新工程,於5月重開,比原來的展覽空間提升了約3倍,成為全美最大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同樣需要花錢,同樣是建設,別人身上或許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之處。
獨立電影
繼《十年》在年初引發議題之後,2016年的香港獨立電影發展有喜有悲。雨傘運動已過去兩年,不少有關運動的獨立制作開始蘊釀成熟,有兩部作品亦於海外獲得佳績。由年輕導演陳梓桓執導的紀錄長片《亂世備忘》,以及由居港中國獨立導演應亮執導的劇情短片《九月二十八日.晴》,在年尾分別入圍台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及贏得「最佳劇情短片」獎。
另一邊廂,由陳耀成執導的雨傘運動紀錄長片《撐傘》11月的首映,卻遭主辦單位突然取消。大部分政治敏感的電影,即使通過社區放映等方式獲得一定好評,依然難以進入院線放映。陳耀成直言:「應是在戲院公映的《十年》獲《環球時報》『提拔』後嚇怕了院線,不敢再播傘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