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首個展覽】讓文字與影像四處遊走 未來展示模式有無限可能
西九文化區首個藝術場地M+展亭於七月落成,展出的第一個藝術項目,是本地藝術家曾建華的大型作品《無》。從去年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無盡虛無》到今次新作,曾建華依然故我—作為一位喜歡問問題和思考生命意義的藝術家,不僅作品中能見到他思考的痕迹,就連這次展覽名稱裏的「無」字也要把中間劃去,英文為「Nothing」,已流露出其矛盾個性。曾建華念基督教中學,後來拜讀高呼「上帝已死」的尼采,並成為其狂熱信徒;他相信人性本惡因此要有道德規範,但同時,色情、反對權位和「惡搞」神靈又是他拿手好戲;他的作品極為冷酷,卻充滿他對哲學、宗教的反叛,以及對社會不同現象的質疑。
攝影:陳焯煇、部分圖片由M+提供
作為M+展亭首個展出,曾建華的《無》可能一反觀眾對藝術展場的了解。他並沒有創作出數量豐富的展品,而是將整個展場當成作品,將展亭變成滿載各種情緒的空間。
封閉展館 讓情緒流動
他的創作方式以現成物為主,建築外牆上的玻璃、場館外一棵剛種下不久的年輕樹木,都被他運用於創作中,以至場館外唯一有自然光照射的露天環境也被他封閉起來,加上地面的文字,引領觀眾投入展場的情緒。曾建華提到場外的作用:「因為環境很特別,很自然就想到將這些元素放進作品內,從而製造出日與夜、內與外的對比效果。」
館內可分成四個部分,觀眾走進場館內會先看到一條條冰冷的金屬柱,在盡頭有一段經藝術家重製、異常緩慢的影像—來自史丹利.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的《發條橙》,影像內一眾囚犯在監獄內重複地兜圈子,作品反映出人只能在重複無意義下生存。展場中設置了一個房間,強烈的噪音與房外環境形成鮮明對比,而內裏充斥着文字和不明形態的影像—這些文字來自知名美國樂隊Nirvana的主音和結他手Kurt Cobain所寫的歌詞。文字與影像無定向地在房間各處遊走,這房間強調人的不穩定情緒,同時釋放情感來面對人生的孤獨感。「那些片段和引用的文字,根據其編排的方法產生了意義,觀眾可以從不同的資料中得知它們原本的意思,但最後如何詮釋,則在於觀眾自身。」曾建華說。
香港藝術家中的異數
「有時會想,他還想創作,也證明了他還是有生存的欲望。」聯合策劃這次展覽的M+首席策展人方詠甄(Stella)指,曾建華是香港藝術家中的異數,在他身上總感到對生存的焦慮和不安;他在生活上是悲觀的,不停與自我對抗,但同時認真看待生命,固執地追問究竟,不肯放過也不願鬆手。曾建華近年從平面創作擴展出對空間的探索,以文字、聲音和錄像投影建造一個能讓人感受的空間;他從不喜愛談自己,偏偏作品總是指涉自身。
曾建華過往的作品,總令人有一種踏入迷魂陣的感覺,像早期一系列色彩美艷的牆置裝置裏,那些連續不斷的螺旋狀花紋,都由一系列粗俗下流的語言組合而成,形式與內容有着不協調甚至衝突的狀態。藝評人John Batten曾為曾建華策劃首個個展,曾建華的作品最吸引他的地方,在於「他的作品總能夠針對社會問題,也特別同情窮人和社會不平等的情況」。
他的作品似是拼貼,將不同元素拼貼在同一空間內,有意無意挑釁着觀者的神經,令觀者很多時也不知道這些怒火從何以來。他喜歡引經據典,把存在哲學、電影和文學等挪用到作品中。Stella直言曾建華並非是一般商業畫廊下的藝術家,他作品中極具挑釁的行為,令不少收藏家反感:「他早年的創作很憤世嫉俗,部分在畫廊展售的作品會刻意將價錢設定得過分地高,作品內容又盡是對藝術市場生態的不滿,借此取笑只以金錢衡量的藝術市場。」
John欣賞曾建華作品裏對商業藝術空間、藝術市場,以至對社會不公義的毫不妥協和反叛:「他早期的牆紙作品,借鑑了18世紀的英國藝術家William Morris的作品,那些美麗的花形設計,結合了曾氏粗俗的宣誓詞和短語,覆蓋了整間畫廊。我最喜歡的其中一個詞組,也和我有關:『Fcuking White Man John Batten』,反映了藝術家在英國生活時所感受到的種族歧視,那是一個強大的展覽,令不少觀眾驚呆了!香港博物館和法國的里昂雙年展也邀請了他展出。」
曾建華另一系列畫作實驗,名為「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 」,將達文西的部分宗教畫作改動,如《Litta Madonna》就將聖母瑪利亞的乳房油得特別鮮艷,更將正在吸食母乳的兒童天使的陽具放大,質疑這些宗教人物的神聖形象,顛覆了原畫作(達文西《Madonna Litta》)的原意;在《St John the Baptist》裏,又將達文西同名原作裏舉起的食指換成中指。
那些片段和引用的文字,
根據其編排的方法產生了意義,
觀眾可以從不同的資料中得知它們原本的意思,
但最後如何詮釋,則在於觀眾自身。
M+展亭 展示模式的新可能?
回到這次的展覽場地,M+展亭不單成為曾建華創作的現成物,他更「改造了空間面貌」。他封住了整個露台,連望向維港的位置也封住,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空間;而周邊放置的鏡子,創造了一種類似反射鏡的狀況,會無休止地反映出影像。「這讓人想起澳洲漫畫家Michael Leunig的作品。Michael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不僅繪製了建築林立的墨爾本市景,並觀察到在高層建築物上的鏡像幕牆,故在繪圖中特別反映出這些幕牆之間的空無地帶。」 John說。
M+展亭的資料顯示,展亭採用了懸臂甲板設計,鏡面外牆反映出維港景色以及未來建成的園林景觀。整個展覽場地大約有300平方米,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將是M+的主要展覽場地,形形色色的展覽將會在這裏展出,例如今年11月的「形流意動:M+ 設計藏品」,及以女性影像為主題的展覽。Stella指這標誌着整個M+項目即將走入另一個階段,「在M+博物館大樓於2019年開幕後,展亭將為其他文化機構的展覽及活動提供展覽場地,也可作為藝術家、設計師及機構舉辦小型獨立展覽及活動的場地。」但John就認為,對於M+展亭往後發展還言之尚早。「今次曾建華不單只將場館封閉,內裏也漆黑一片,可能要待下一次展覽,才看到這個展亭到底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無》
日期:即日至11月6日 (星期三至星期日以及公眾假期)
時間:早上11時至晚上6時
地點:西九文化區M+展亭
免費入場
曾建華
香港藝術家,1976年出生於中國汕頭。2000年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2003年在倫敦學院坎伯韋爾藝術學院藝術碩士畢業;曾獲2001年香港藝術雙年展優秀獎、2005年Sovereign亞洲藝術獎、2007年東京Tokyo TDC獎,參加過里昂雙年展(2009)、悉尼雙年展(2010)、亞洲藝術雙年展(2011)及在2015年代表香港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