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關鍵詞(上):從西九故宮到彩虹邨、從林奕含到metoo

撰文:陳奉京 黃沛鵬
出版:更新:

2016年是有眾多文化巨人離開的一年,所以去年的年度總結,告別的意味特別濃厚。2017年再作年度總結時,去年合寫年度總結的同事也都紛紛離開了團隊,另謀高就去了。
這一年依然有不少在文化領域具有影響力的人離世,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花花公子》(Playboy)創辦人Hugh Hefner和台灣詩人余光中的先後去世,都可以說是對一個時代的告別;但2017年也有不少可說是「非自然死亡」,台灣新晉作家林奕含的自殺引起軒然大波,而搖滾樂隊Linkin Park主唱Chester Bennington和韓團SHINee第一主唱鐘鉉的先後自殺,則令人不勝唏噓。余光中《尋李白》中的一句「失蹤,是天才唯一的下場」,或可為這些英年早逝的人寫下一個註腳。
今年,我們再為大家整理出12個文化關鍵詞,分上下兩篇回顧這一整年來,香港乃至全世界你需要知道的文化事件及現象。

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議於國家主席習近平見証下簽署。(資料圖片)

西九故宮

「西九故宮」這個文化熱話,從2016年年尾,一直帶到了2017年。從它該不該興建、興建在哪裏,到它的設計「招標」和設計方案,都是今年重要的話題。1月,西九文化區就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開公眾諮詢;2月,西九文化區在中環展城館的展覽展出建築師嚴迅奇的設計概念;6月,西九故宮設計模型展出,而「回歸日」兩天前,時任政務司司長兼任西九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張建宗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簽訂合作協議

無論之前爭議多大,西九故宮將於明年動工,預計於2022年開幕。今年11月,西九文化區已開始公開招聘「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行政總監」一職。

+4
對不少人來說,去巴黎羅浮宮走一趟是人生必做的事。(法國五月)

羅浮宮

同樣是世界級博物館,法國羅浮宮今年也頗多向海外擴展影響力的舉動。前一年的羅浮宮其實並不好過,2016年的訪客總數比2015年減少了200萬人。

4月,羅浮宮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大型展覽,展出126件藏品,成為今年「法國五月」的重頭戲——即使說是今年香港文化博物館的重頭戲或也不為過;11月的阿布扎比羅浮宮(The Louvre Abu Dhabi)在阿聯酋開幕,作為羅浮宮首間海外分館,成為世界聚焦點,今年新上任的法國總統馬克龍也親自到場祝賀。今年售價最高的達文西《救世主》畫作,在拍賣會上被神祕買家買走後,首次公開展出就是阿布扎比羅浮宮,與巴黎羅浮宮的鎮館之寶,同樣是達文西手筆的《蒙娜麗莎》遙相呼應。

事實上,早於2001年,法國政府已積極尋求羅浮宮在中東設立分館,寄望「以藝術對抗極端主義」。

+9
彩虹邨色彩絢麗,外牆結構井然有序,對稱結構和細節確有幾分Wes Anderson的風格。照片為2016年Sony世界攝影獎香港區冠軍Ho Ka Wing的攝影作品。(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彩虹邨

對於故宮、羅浮宮這些「巨星」而言,彩虹邨或許連「茄呢啡」也算不上,但今年它所收穫的閃光燈可能並不少於前兩者。彩虹邨最初獲得世界關注,大概是從2016年索尼世界攝影獎(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開始的,本地年輕攝影師何穎嘉憑着在彩虹邨拍攝的《彩虹童年》,摘得該比賽港區冠軍,於是在2017年一整年中,不斷有包括國際和本地在內的媒體把彩虹邨列為香港必去的地方。今年3月,韓國K-Pop女團「本月少女1/3」來港拍攝《지금,좋아해(Love&Live)》MV,也在彩虹邨取景。

60年代落成的舊公屋,在媒體不遺餘力的宣傳下,也重新喚起港人的興趣,放是每逢周末假日,人去我去的效應下,引來一大班人前來影相,成為重要Facebook、Instagram等交社媒體打卡聖地,甚至為打卡而大排長龍,惹來霸佔球場、製造垃圾、騷擾居民等問題。事實上,彩虹邨在落成後的1965年已贏得香港建築師學會銀牌獎。屋邨由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設計,由住宅大廈到籃球場,這建築都「地如其名」配上如彩虹般的鮮艷奪目色調,有別於一般公屋的灰沉,的確是香港地標建築。今年世界年度建築攝影獎Arcaid Images Architectual Photography Awards 2017,彩虹邨入圍「空間感」(Sense of Place)組別,繼續將這公屋繽紛特色發揚光大。

+3
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排名台灣誠品暢銷書2017年第三名。(網上圖片)

林奕含

在年尾 #metoo 風暴的幾個月前,台灣年輕女作家林奕含所引發的風波,已經足夠獨立成為今年的關鍵詞之一。先是一本結合其真實經歷的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引發讀者與傳媒猜測書中補習名師李國華真實身份是誰;書籍出版後旋即登上台灣暢銷書榜,而這顆在台灣文壇冉冉升起的新星,卻突然選擇了一條不歸路,生命的墜落把這場風波推至巔峯。事件引發台灣人對性侵害、精神疾病等問題的關注,因涉嫌誘姦林奕含的台灣補習名師陳星(原名陳國星)最終未能被定罪,但或許大家都有一個共同願望:不要再出現下一位林奕含

+5
「打破沉默者」成為今年時代雜誌風雲人物。(網上圖片)

#metoo風暴

在今年十月才開始爆發的「#metoo」運動,使曾經像林奕含那樣遭受性侵或性騷擾的「打破沉默者」(The Silence Breakers),力壓美國總統特朗普、北韓領袖金正恩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成為《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早年的年度風雲人物評選甚少頒給一個群體,1950年首次破例頒給參與韓戰的「美國戰士」,但近十年來卻已有數次,比如2006年頒給「You」,即是每一位在互聯網上創造內容的你和我;2011年頒給「示威者」,原因是當年爆發了阿拉伯之春、佔領華爾街等波及全球的抗議運動;2014年頒給了伊波拉病毒的抗擊者。

「#metoo」運動的源起,可以說與文化界密切相關,導火線是荷里活金牌製作人Harvey Weinstein被揭發曾性騷擾、猥褻多位女性,受害者甚至包括當紅女星安祖蓮娜·祖莉(Angelina Jolie)。此後,女星Alyssa Milano在Twitter發起「#metoo」運動,鼓勵曾受性侵或性騷擾的人打破沉默。多位來自不同行業、有頭有臉的人物都在這場運動中名聲掃地,像Kevin Spacey主演的知名網劇《紙牌屋》幾乎腰斬,他主演的另一部電影也要重拍。

在藝術圈,國際知名藝術雜誌《藝術論壇》(Artforum)雜誌出版人蘭德斯曼(Knight Landesman)也被九名女性,包括員工和藝術界人士起訴,指控他的性騷擾行為。

+8
今年為香港回歸20周年,政府預算6.4億元慶祝。

20週年回歸

從國際回到本土,今年是香港主權移交20週年。官方當然大肆慶祝,請來歌星演唱主題曲《香港.我家》,大大小小很多文藝活動都打上「慶祝回歸20週年」的名號,就連「羅浮宮的創想」、「彼思動畫30年」展也和慶祝回歸有關;而真正來自民間的活動也不少,這些活動更多地反思身份認同、社會變遷,比如由藝術家自發舉辦的「廿年回歸前後話」藝術展。「01文化」也策劃了「回歸廿年空間戰」專題,回歸和展望這二十年來香港藝術空間的發展——政府推動的西九文化區說了二十年仍未建成,但民間藝術文化組織卻已遍地開花,儘管面對很多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