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來港五年】居港台灣作家胡晴舫:香港人應會高興它的到來
具格調的裝潢、放置藝術書籍於中心、設有精品店,誠品書店成為香港的文化新據點,也成為香港對台灣的文化想像。「台灣文創之父」吳清友於1989年創辦誠品書店,第一家就在台北市仁愛圓環,漸漸影響着整個台灣,乃至香港、中國。吳先生雖於近日與世長辭,「創造一個華人文創事業的領導品牌」的理想由他女兒繼續實踐。
誠品在台灣經營28年之久,對台灣的閱讀風氣有什麼影響?誠品立足於香港5個年頭,又是否適應這個台灣品牌?從事文化評論和文學創作的胡晴舫,現亦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負責港台文藝交流事務,或許可以解答這些問題。
我曾在海港城觀察人潮,發現很多人匆匆忙忙,面無表情,但當他們進入誠品後,他們表情不一樣,面上流露着喜悅。
誠品為港人開拓文化空間
「台灣閱讀風氣向來濃厚,誠品出現以後,以其選書的品味及雅緻的書店環境,使閱讀變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接近世界的美學。」胡晴舫不單將誠品視為一間書店,更認為誠品改變了閱讀的內涵,成為一種生活品味。對胡晴舫而言,這有賴於誠品經營文化的態度,「他們透過嚴謹選書的標準,以及利用書店空間舉辦多元的文化活動,製造文化事件,使文化保持一定的高度,擴大文化對社會的影響力。」
在台灣出生,居於香港的胡晴舫留意到誠品在香港帶來的轉機。對於香港「文化沙漠」的批評,她卻持相反意見,認為香港人也熱愛文化,「只是因為苦於城市空間,一直沒有辦法有餘冗來經營,以及享受文化所帶來的生命樂趣,因此香港人應會高興誠品來到香港」。而誠品進軍香港,正開拓了新的文化空間。
這個文化空間也包括了商品文化,誠品琳瑯滿目的精品,在香港和台灣都惹來「過度百貨化」之嫌,但閱讀和消費並非對立。胡晴舫認為誠品是一家私人企業,自然有商業上的考慮,但不會影響它推廣文化:「我也相信他們在各個考慮之下,仍然會堅持他們原來的品牌定位,以及繼續將文化當作一個重要的生活因素,留在城市的空間裏。」
而且文化事業是誠品和其他出版社共同經營的成果,胡晴舫樂見這種百花齊放的景況,「譬如說這次香港書展,獨立出版聯盟以及獨立書店聯盟都已經開花結果,而且他們的攤位也是在所有的出版商裏讓人眼睛一亮。」台灣獨立書店也同樣,正如她所言,是「一片雨後春筍的繁榮」。根據文化部獨立書店整合協助資源網,台灣共有161家獨立書店。今年香港書展中,台灣參展單位有意強化台灣在獨立出版和獨立書店方面的特色,台灣獨立出版聯盟、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和其他獨立書店也有參展。
香港書展裏的台灣勢力
沒有商業,活不下去;沒有文化,我不想活。
吳清友之後的誠品
面對龐大的文化市場,誠品沒有固步自封。吳清友育有一子一女,因為兒子對書店管理不太有興趣,他便從2004年開始將女兒吳旻潔作為接班人來培養。1978年出生的吳旻潔,於2004年進入誠品集團,擔任集團總經理特別助理,那一年也正好是誠品經歷了15年虧損後開始轉為盈利;2007年,吳旻潔轉任執行副總經理,參與了誠品海外擴展(香港誠品、蘇州誠品)等重要事務,2010年創立子公司「誠品生活」並擔任總經理。吳清友形容女兒是「夢想的夥伴」,吳旻潔一方面堅守父親的品牌哲學,將閱讀融入生活,擴充商場出租;另一方面,她以年輕一代的觸角,將誠品塑造成文化生活區,於2008年推動「勤美誠品綠園道」於台中開幕,及後於台北成立松山菸廠文化園區,設有藝文展、電影院和表演廳等文娛設施。
誠品看待自己的方式,不再以書店為定位,而是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軸思維,強化品牌經營,多角發展。
吳旻潔參與管理以來,誠品在商業化上走得更遠。據說,吳旻潔也曾問過父親為何不開好書店就好,父親給她的回答是「光開書店活不了」。2012年誠品進入香港便是由吳旻潔主導,也許不是很多人知道,銅鑼灣誠品的書店比例其實比台灣誠品要高——銅鑼灣誠品的書店比例達八成,而台灣誠品一般都是商場佔比一半。她接受訪問曾說:「香港是購物天堂,你有商場並不特別,所以我們擴充書店比率。」吳清友去世後,吳旻潔正式接任誠品董事長一職,她將誠品帶往何處或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而胡晴舫相信「她會開拓出不一樣的局面」。
香港誠品五週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