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七月】吳清友的誠品時代,讓書店變成真正的生活場所

撰文:陳盈瀛
出版:更新:

7月18日,傳來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驟然離世的消息,震動了文化圈子,無論兩岸三地,網絡文章一篇篇貼出,紛紛回顧這位台灣近代的「文化巨人」如何開創了一個書店王國,以致一手改變了大中華書店業的生態模式。
但是作為讀者,一個愛書的人,更貼身的感受大抵是,誠品如何在這20多年間讓大眾愛上泡書店,叫人從閱讀發現到更多周邊的生活樂趣,而且在印刷業愈益低迷的時代,仍教人想踏進書店之中,重新拿起一本書細讀。很多人以商業賺錢的角度去看誠品的經營,沒有對錯;但無可否認,吳清友將書店變成了一個再三回味的空間,一個真正的生活場所。

圖片:誠品、網絡圖片

近10年間,單是台灣的實體書店就減少了1,000多家,網絡世代來勢洶洶,大眾變得不愛讀書,但誠品店內卻總是人來人往。這個怪現象背後是一個有趣的趨勢:人們喜歡流連書店,也許並非全然為了書。他們在漂亮的書店拍照打卡,在書店吸收最新的文具雜貨行情,在書店附設的咖啡店喝咖啡,在書店尋找對應的文化圈子及活動資訊,甚至願意漫無目的,在書店打發一整天的假日時光,且甚是享受。這種生活型態,在近年可謂變得十分普遍。來去書店的人背景各異,但自會懂得對號入座,在各種元素中找到他們的生活喜好及所需。書店真正變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書店是閱讀、社交、消費 

這些轉變都發生在這2、30年間。日本的蔦屋書店走出運行多年的連鎖模式,將2012年開幕的代官山蔦屋定位為多方面的文化消閒場所,一個以閱讀為中心的生活消費系統,令一間書店成為了世界性的焦點和話題。Page One在倒閉前亦曾朝着這方向進發,在尖沙咀商場租下巨舖,以華麗古典的裝潢營造閱讀氣氛,甚至賣起各式從前少見的家品、廚具。5年前誠品進駐香港希慎廣場,卻將這些元素更細緻而有系統地帶到香港人面前,3層高合共4萬平方呎,超過10萬藏書,設有講堂、餐廳、文具部,也兼賣精緻的時尚飾物與家品,但對於真正想讀書的人,最吸引是店內的舒適感,書架之間的座椅,恰到好處的柔和光線,令打書釘也變成一種享受。惟受限於香港的環境條件,棲身於大商場的誠品書店,卻似乎也丟失了一點溫度和個性。

誠品創辦人吳清友(聯合新聞網)

然而,回望吳清友在80年代就以「閱讀空間」概念來打造書店,在整個亞洲來說仍是相當超前。第一家誠品在1989年3月面世,店址位於租金高昂的仁愛路四段圓環邊,佔地超過7,000平方呎,擺滿人文、藝術、建築、攝影的書籍,書店還附設畫廊,不難看出吳清友本人的愛好。

店子鋪着原木地板,開放式木質書架,細籐座椅,還飄放着古典音樂,一片祥和的儒雅氣息中又夾雜翠綠的盆栽,推門進來的人無一不感到耳目一新。這樣的書店空間,對於閱讀文化一向濃厚的台灣,也顯得別樹一幟。但吳清友相信,辦書店就應該要辦一家這樣的。不止書目要有個性,就算是空手而回的客人,也可以在逛書店的過程中,找到心靈的滿足與精神生活的提升。這想法,在坊間只專注「將書賣出」的傳統書店之中,顯得特別有意思。

台北旗艦店:信義誠品
書店可以只是賣書賣紙賣文具的商店,他(吳清友)卻把它做成生活的美學、文化的指標,和對心靈境界的堅持。
龍應台/作家

 賣書 也先要令人愛上閱讀 

也許與吳清友的商人背景有關,他看事情總會比人看得更開闊全面一點。患有先天性心臟病,39歲那年動完一場大手術,令他覺得人生要做點更有意義的事。也因為那幾年他讀了大量書籍,在書本中找到豐沛的精神生活,他覺得人與書,有一種切不斷的關係。他在「鼓勵閱讀」的想法下開創誠品,但他深信要令書本感染人,還得提供一個讓人停留的閱讀空間,一個真正使人享受閱讀的場所。所以打從一開始,他就特別重視「逛書店」的體驗本身,這一點在早期的誠品書店尤其明顯。

在90年代,全台灣的誠品分店已超過50家,卻能夠每一家都保有自己的特色,吳清友甚至在1999年開創了24小時的書店營業模式,呼應城市人的生活節奏。吳清友對空間的態度還特別慷慨,誠品的書店動輒兩、三層高,體現大是美的空間理念,因為他認為缺乏空間,也就難以容下什麼體驗。走進誠品,就是這些有形無形的元素,湊合成吸引愛書人的人文氛圍。

 連鎖不等同複製 

吳清友隨後能夠進一步將書店與生活現場緊密結合,還要歸功於主理過近40間誠品的建築師,陳瑞憲。他為誠品設計的第一家書店,是在台北的中山北路上。那家書店的前身是一間幼稚園,高4層,陳瑞憲最先留意到的是店舖外圍的老樹,他提議寧願減少書櫃,也要把室內的空間讓給室外那些樹木,令人得到在樹蔭下讀書的樂趣。置身於這個飄着歷史感的古老街區,他想着把那間店子造成一間適合附近居民的「親民書店」而不是一個「知識殿堂」,書店與人才不會彼此疏遠。

台中誠品中友店
台中勤美誠品綠園道店
香港誠品希慎店

曾經在安藤忠雄事務所工作過的陳瑞憲,似乎也根植了他的思想,總是將人、環境與空間連結成一個更緊密的整體。事實上,縱使作為一個連鎖品牌,誠品卻堅持以獨立書店的心思去打造各家分店。這種「連鎖而不複製」的商業模式,令誠品在各大書迷的心目中都有着獨特的位置。書店裝潢會引進所處街區以及建築物的原有特色,書的種類也會迎合該區聚合的族群,每間書店都有鮮明的獨特性。如誠品敦南店以「人文藝術閱讀」為定位,店子洋溢輕鬆的氣氛,更讓人蓆地而坐,隨意從書架取書來讀;信義誠品以「國際文化」為定位,大量的外文書籍,設置日文書區、簡體字館、兒童館等,配合歐美博物館式的陳列空間;在年輕人聚集的西門町,就多了漫畫與輕小說的圖書區,以書店的個性聚合不同的群體。有一段時間,人們還會很熱衷地到每一家誠品「集郵」,通過書店的門牌就代言了他們的生活態度與消費品味。

香港誠品尖沙咀店

近年,許多人詬病誠品愈來愈商業化了,在中港開設的分店愈來愈脫離本來的面貌了,去過早期誠品的人也許更不喜歡現在的誠品;然而無可否認,誠品的出現確是徹底地改變了人們對書店的想像,也讓書店找到新的窗口回歸於人們的生活之中,這本身就已經是一件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