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新書・本土情懷】回到歷史歲月 消失的事物作家筆下重生
生於斯,長於斯,一個地方的文化及歷史模塑個人的成長環境。身處當中,我們不經不覺,但文化及歷史總會扯着我們的衣衫一角,牽動心思。今年書展,就有幾個作者「不得不為而為之」,注視那衣衫一角,認真翻看,從自己熟悉的範疇着手,延續及深化文化歷史的涵意。
《回到啟德:從航空收藏品看香港航空史》
作者:吳邦謀 出版社:中華書局
書展攤位:綜合書刊館 1D-C02, 3F-F22
隨着廉價航空愈來愈多,市民進出機場是常事,飛機旅程變為單向消費的服務,很少人從香港航空史的角度去想像飛機、機場與我們的關係。香港航空歷史愛好者吳邦謀從100件與啟德機場有關的航空藏品,如舊照片、印刷品、航空公司贈送給顧客的旅行袋、機上用品等,帶讀者回顧鬧市中的啓德機場,細閱一片集體回憶,也重看不同年代的香港。或許,下次旅行時,你能從不同視角觀察現時的香港國際機場?
《消失物誌——給所有曇花一現的美》
作者:潘國靈 出版:中華書局
書展攤位:綜合書刊館 1D-C02, 3F-F22
「消失」和「香港」一直是潘國靈的創作命題,這次他刻劃香港近年來已消失或消失中的一百件事物,以大量充滿溫度的照片和充滿感情的筆觸書寫消失了的城市模樣,如公眾電話、皇后碼頭、油麻地戲院、麵粉公仔、叮叮糖、平安小姐、菲林等,呈現城市不同的面向。
《上半山 下中環——一個城區的蛻變》
作者:余震宇 出版:中華書局
書展攤位:綜合書刊館 1D-C02, 3F-F22
余震宇,Facebook專頁「香港舊照片」網主,更曾是黃之鋒、林淳軒的歷史老師,一直致力於香港本土歷史的推廣傳承。曾出版《港島海岸線》和《九龍海岸線》,今年書展再進一步,出版備受忽視的中環區歷史紀錄,透過照片、文獻、地圖等,深入探討殖民地政策下,半山、中環及填海區朝向三個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的狀況,揭示中環由歐陸古典之都,變成今時今日石屎森林之因由。
《Hong Kong Cantopop A Concise History (香港粵語流行曲簡史) 》
作者:朱耀偉 出版:香港大學出版社
書展攤位:綜合書刊館 1D-A26
研究香港粵語流行曲多年的朱耀偉,有感過去二十年來關於粵語流行曲的研究出版只有中文書寫,而英文書寫只有寥寥可數的幾篇報章報道。他等了很多年,希望有人出版英文書寫的研究,可惜等了多年也未見一個整全的粵語流行曲的介紹出現,所以他只好身先士卒,填補那缺漏的一塊。全書只有英文版本,從50年代談到千禧年後,結語還論及粵語流行曲被中國的國語流行曲勢頭蓋過的情況。
《七層足印--李鄭屋徙置區口述歷史》
作者:林喜兒 出版:三聯書店
書展攤位:1E-B04, 1E-B16, 1E-A24
曾是記者的林喜兒有次在蒙古出差,在公共浴室梳洗時想起小時候住在徒置區的日子,後來在Facebook專頁看到「李鄭屋村(七層高世代)」的群組,街坊的文字和照片令她想起了很多事情,也讓她知道了很多不知道的,故萌起了為李鄭屋村著書立說的念頭,通過不同年代的人物訪問,以口述歷史的方式紀錄徒置區的生活,希望曾在徒置區生活的人找到共鳴,也希望不認識的人能夠體會五六十年代香港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