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為何不願談改革

撰文:陸逸安
出版:更新:

就如同「一國兩制」,香港人更在乎「兩制」帶來的特殊性,對「一國」則若隱若現。同樣,對於內地的「改革開放」,港人更願意去理解「開放」,而不願意接納「改革」。在香港管精英階層的固有認知裡,「改革」就意味著「革命」,是來劫富濟貧的,他們都不想「革自己的命」。

香港需不需要改革?答案當然是肯定的。2019年的反修例風波徹底揭露了香港繁華表象底下積重難返的社會矛盾,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回歸25周年講話中表明:「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但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即便是在貫徹「愛國者治港」原則下成立的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與在新選舉制度下產生的立法會,仍被習慣性忽略。無論是建制派政黨還是商界或其他社會領域的精英們,對「改革」、「利益固化藩籬」這些詞𢑥都絕口不提。

恍然間,幾年前的香港大騷亂好像沒有發生過,香港深層次結構問題不存在,國內外波瀾雲詭的大變局影響不了香港,中央殷切希望的改革只是客套話……香港一切都變了,一切似乎都沒有變,為何這樣?

在社會發展概念中,改革(reform)是指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之內實行變革,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宗教等方面改良革新,改革的實質是對社會包括利益分配在內的嚴重扭曲進行的調整或除舊佈新,目的是要革除現有的社會制度中嚴重滯後的部分,使之符合當前及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通常一個改革是否能成功會直接影響某個國家或社會的活力與可持續性發展,以及內部局勢是否穩定。

2019年騷亂過後,特區政府與建制力量開始談論香港存在着深層次問題,但真正落到實處以求解決核心矛盾的舉措又有多少?(資料圖片)

顯然,包括香港特區政府官員和建制派,大都不認可香港需要所謂的大變革,更不願主動談及「改革」這基於另一種意識形態的詞彙。其實,公務員團隊在港英時期形成的行事風格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變化,接指令(order)辦事是一貫風格;以不變應萬變是恒定準則;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是常態操行……他們拿著高薪長俸更不想改變「安全作為,安然退休」的舒適空間。在過去要求「政治中立」的情況下,管治團隊視「改革」為政治,不承擔也不主動思考香港出現的問題,挑戰和未來發展方向。香港2019年因修例風波引發大騷亂之後,不少政府公務員以及建制派政黨並不「買帳」香港社會存在著深層次問題,認為一味逞論「愛國者治港」就能應對中央對香港的各項要求。

對於「改革」的理解,治港團隊亦有不同解讀。不少人認為,改革理應包含政治改革,要把普選、西方式的民主、自由優先落袋,這才是「真改革」。也有不少聲音擔憂改革會把「兩制」改掉,把資本主義改掉,讓香港成為「大政府」,喪失掉原來習慣的做事風格,這是香港管治團隊十分不適應的。當然也有激烈反對改革的,他們認為改革是共產黨或社會主義國家才有的概念,根本就看不上內地的改革,認為香港並不適合大破大立的發展思路,特區政府也承擔不了這樣的責任,既然還是「一國兩制」,就讓香港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毋庸諱言,管治團隊肯定是香港利益藩籬內的獲利者之一,怎麼可能主動把自己從利益籬笆拆中摘出來,做到習近平所說「要敢於刀刃向內」。需要清楚的是,香港回歸後所產生的重大問題都是建制派在前台履行港人治港,很多市民認為他們才是治港「失敗」的第一責任人,隨着反對派退出政治舞台,建制派沒有了推卸責任的理由,但同時香港的整體利益格局更難打破。可以說,現在的香港沒有改革的動力,也沒有改革的緊迫性,更沒有出現帶領香港改革的政治人物。

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外部的世界正在經歷着大變局,但香港依舊在固守着上個世紀曾經的輝煌, 把一切交給市場的僵化思維依舊大行其道。此前已有不少評論指出,落實「愛國者治港」後,香港的政治問題仍未得到徹底扭轉,社會與經濟問題卻有加重的趨勢……

在這樣情況下,相關管治團隊對「改革」認識的心態如此複雜,充滿著不解、偏見、質疑乃至恐懼,意識形態、利益與惰性等原因都難以讓他們喊出「改革」這兩個字。當然,在2020年之前,香港人對「愛國」、「祖國」這樣的詞彙都難以講出口,現在「改革」同樣是他們很不願意觸及的詞彙。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