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沒有令鄧小平失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每日數以十萬計人北上南下的羅湖火車站,抬頭可見「深圳」兩個大字。正式名稱為「深圳站」的車站於1991年重建後啟用,由鄧小平親題「深圳」兩字。據說只寫「深圳」二字,用意在於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必須勇敢地闖,不能「靠站」、「停站」。

星期四(8月22日)是鄧小平誕辰的120周年。誠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紀念座談會上所說,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領導中共果斷開展各方面體制改革,勇敢打開對外開放的大門,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

而由鄧小平親筆題字的深圳,無疑是改革開放的最好體現。這也是為什麼在「姓社姓資」的爭論之中,鄧小平選擇以深圳作為南巡的實際第一站。

1992年1月19日,鄧小平抵達深圳後即提出要展開參觀,直言「坐不住,想到外邊去看看」。「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他如此給深圳定調。

小平同志說,亞洲「四小龍」發展很快,你們發展也很快。廣東要力爭用20年的時間趕上亞洲「四小龍」。停了一會,他補充說,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過他們,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加坡的社會秩序算是好的,他們管得嚴,我們應該借鑒他們的經驗,而且比他們管得更好。
《深圳特區報》1992年3月26日〈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

時任深圳市委書記李灝匯報深圳下一步打算調整產業結構,把深圳特區建成第二關稅區,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的三個郊區等。鄧小平聽了後說,「我都贊成,大膽地幹」。對於這個由他親自確定的第一個經濟特區,鄧小平從來不擔心競爭、挑戰,總是支持深圳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鄧小平1992年南巡,1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為第一站。(資料圖片)

鄧小平南巡三年之後,深圳提出了「二次創業」的戰略,由原本的「三來一補」、加工貿易為主,轉向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等高科技產業。加上政府大刀闊斧推動自身改革,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圳才有今天的國際級創科地位,雲集華為、比迪亞、大疆等企業。以至於香港人每逢周末皆北上,讚歎他們的景點新、服務好,消費吸引。

就連2600公里外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也正參考着深圳的成功,規劃柔佛州的跨境經濟特區。星馬政府今年1月已經簽署了諒解備忘錄,有望在年底前敲定正式協議,共同合作建設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JSSEZ)。

目前每天超過30萬人穿梭新加坡和柔佛,平日馬來西亞人南下工作,周末新加坡人北上消費、休閒。未來在柔佛南部的經濟特區面積將有兩個深圳之大,計劃實行免護照的二維碼通關,建設高速鐵路和大型公共交通網絡,還會透過特殊稅務安排,促進兩國人民的跨境業務。

北上消費不對新加坡構成威脅,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們經濟生產中仍有多達四分一比重為工業,包括金融科技、電子工業、石化工業、生物醫學等高科技產業。藉着與柔佛的合作,這顆小紅點反而可以得到更多土地發展半導體等產業,並且降低生產成本。正如李顯龍一樣,黃循財不會做虧本生意。「我們必須更加努力地保持競爭力,並推動創新和生產力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大力投資研發以及新的基礎設施和技術。」他日前第一次以新加坡總理身分在國慶群眾大會上如此說。

強鄰在側,不一定是威脅。自身競爭力足夠,那可以是機遇。深圳能夠擁有今天之成就,正好證明了其改革開放的成果,相信鄧小平現在若能看見也不會失望。香港不會因為沒有鄧小平題字而輸在起跑線上,但是否大膽改革、追趕發展卻是另一回事。不論是深圳抑或新加坡,還是向來放眼的紐約和倫敦,香港都不是必然被比下去。問題就在於我們是否銳意改革,化威脅為機遇,以競爭為動力,實現屬於香港的「二次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