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南巡30年|1992年鄧小平為暫停的改革開放按了快進鍵
1992年1月17日,被視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乘坐專列從北京出發,拉開了「九二南巡」的帷幕。在為期一個多月的南方行程中,已經退休的鄧小平對深圳、珠海、廣州、上海等地做了巡視並發表講話,影響極其深遠。在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鄧小平南巡講話使得中國重新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正確軌道。
南巡期間,鄧小平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不搞改革開放,只有死路一條」、「發展才是硬道理」、「左的思想影響惡劣,誰不改革誰下台」、「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多幹實事,少說空話」、「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等等。這些淺顯易懂、如今早已耳熟能詳的前瞻論斷,平息了中共黨內的種種爭論,也造就了中國未來數十年的經濟繁榮。
鄧小平自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第三次復出政壇後,主導撥亂反正、推動改革開放。1979年1月,鄧小平歷史性訪問了美國,親身感受到文革後貧窮落後的中國與資本主義強國美國之間的落差。在鄧小平的理念中,希望在保證中共執政安全和社會主義理想、原則的前提下,能夠推動中國變革和經濟發展,從而縮小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差距。
1987年召開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核心。「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提法,真切反應了鄧小平的執政理念。但在1980年代,中國其實在改革開放與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選擇中曲折前行。隨着「價格闖關」(指中共試圖通過短期內提高大部分商品的價格,從而解決價格雙軌制問題,但改革未及實施便引發民間搶購潮)的失敗和國際風雲的變幻,改革開放之路遭遇了重大挫折。
1989年北京政治風波和蘇東劇變後,中國經濟出現很大困難,中共內部許多人對改革開放也產生了很深的疑慮,執政思維變得保守。一方面,蘇東劇變後西方世界歡欣鼓舞,日裔美國政治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提出的「歷史終結論」(意識形態鬥爭走向終結,西方自由民主制可能是人類社會演化的終點)似乎得以實現,也給中共執政前途帶來巨大危機。另一方面,中國在國際上被孤立,並遭到西方制裁。1989年後,大量外商停止對華投資、對華高科技出口也受到限制、中國外貿出口下降、資金外逃、生產萎縮,中國經濟出現了嚴重下滑。
1989年11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判定改革進展過快,開放政策受到質疑。這份決定重拾國內治理整頓之策,並執行保守的經濟政策,有讓中國重新轉向計劃經濟和放慢甚至結束改革開放的苗頭。在政治上,中共黨內還有人提出了「以反和平演變為中心」、「雙重任務論」(階級鬥爭和全面建設)等應對時局的觀點,這與中共十三大提出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完全背道而馳。
在對蘇聯模式甚為了解的鄧小平看來,蘇聯的失敗首先是經濟上的失敗,人民生活水平止步不前,從而動搖了對社會主義的信念,而中國問題很大程度上也是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的關係。鄧小平認為,中國政治需要穩定,但是要想避免重蹈蘇聯的覆轍,只能繼續推動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
回眸30年前的1月17日,彼時距離蘇聯崩潰尚不到一個月。鄧小平此時選擇南巡,其目的就是為了讓中國人堅定改革開放的信念,並對中共黨內高層發出繼續推動改革開放的明確信號。
1月18日上午,鄧小平在南巡第一站武昌火車站短暫停留時,就發表了後來被歸納為四點的談話。談話中,鄧小平強調只有改革開放才能救中國,胡耀邦、趙紫陽在經濟工作上的成績應該肯定;發展才是硬道理,不要爭論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要保持一定速度;左的思想影響惡劣,誰不改革誰下台。最後,鄧小平還要求湖北方面要將自己的話原汁原味地轉告給中共中央。
在接下來的一路中,他繼續強調經濟建設的重要性,批評改革開放懷疑論,明確表示「左」對中國而言比「右」更可怕,呼籲中國要更為勇敢地擁抱市場經濟。
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推動下,中共中央決定結束歷時三年半的「治理整頓」,放緩甚至停滯的改革開放得以重新提速,中國也掀起了新一輪的經濟發展熱潮。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在全國颳起「鄧旋風」的氛圍中召開,中共十四大也是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標誌。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談到市場經濟是「姓資還是姓社」問題時稱,市場經濟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鄧小平的這一說法,也被吸收到十四大報告中。
中共十四大還將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寫進了黨章。此外,中共還第一次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在歷經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幾番波動後,中國最終邁向了市場經濟體制,這為中國之後進一步融入國際經濟體系奠定了基礎。在這一進程中,鄧小平校正了中國前進的方向。正如學者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所言,「1989年北京風波後,如果有人對中國領導人對改革開放的態度有所懷疑,這種懷疑在1992年煙消雲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