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升級《清史》話語權爭奪戰?

被譽為中國「第二十五史」、由中共2002年啟動編撰的大型史書《清史》,歷時16年完稿送審後遲遲無進展,近年還傳出書稿被中共審查員全面批評,編書工程「爛尾」,引發輿論關注北京高層為推進領土疆域、民族宗教、外交等目標,不斷加強對歷史話語權的掌控。
《清史》的審稿工作停滯不前之際,中國社會科學院3月21日在北京成立清史研究中心,被外界認為有助中國更好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地緣博弈。
據中國社科院官網發布的消息,本身是清史專家的中國社科院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高翔出席了清史研究中心的成立大會,全國35位專家學者參會。
會議認為,成立清史研究中心,旨在團結彙聚全國清史研究精銳,造就一支中共信得過、靠得住、用得上的清史研究國家隊,推動中國清史研究走深走實。
新的清史研究中心還將創新研究方法,牢牢把握清史研究國際話語權,傳播正確歷史觀,講好清代歷史故事,努力構建中國自主的清史研究知識體系,努力打造清史研究的中國學派,並將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引領清史研究正確發展方向。
在此之前,中國最權威的清史研究機構是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該所已有47年歷史,出過戴逸、李文海、王思治等大家,肩負纂修《清史》的重任。
有媒體3月26日分析,中國社科院古代研究所之前有清史研究室,清史研究中心的成立,不僅是研究室升格,還要做全國清史研究的龍頭老大,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高層目標。可以預期,纂修《清史》的重任將由人大清史所轉移到社科院清史中心。
中共修《清史》三起三落
按照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每個朝代都會編纂前朝的官方歷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了二十四部史書,總稱二十四史,上起傳說的黃帝,止于明朝崇禎。
明崇禎之後主宰中原的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由滿族人1644年入山海關創立,開疆辟土將台灣、新疆、西藏正式納入版圖,國土面積翻了一番,疆域面積達到1380多萬平方公里(目前中國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滅亡,朝代長達268年。
儘管清朝至今已覆滅超過一個世紀,但《清史》遲遲未出版,1949年中共建政後編寫《清史》過程崎嶇,歷經三起三落。
建政初期,中共創始人之一董必武曾向中央建議編纂《清史》,受到毛澤東、周恩來重視,但後因遭遇1959年至1961年三年大饑荒而擱淺。
《清史》纂修第二次被提上日程是1965年秋。受時任總理周恩來委託,中共中宣部副部長周揚召集會議,決定在中國人民大學成立清史研究所,由有「清史泰斗」之稱的戴逸等七人任《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但修史計劃因文革爆發再次夭折。
1978年,人民大學復校,清史研究所正式成立,戴逸被任命為所長。但當時中國百廢待興,一時難以將《清史》纂修列入議事日程。期間,戴逸梳理清代歷史大致脈絡,用七年時間主編《簡明清史》,是中共建政後首部系統完整論述清朝歷史的專著。
在中國推動改革開放的1990年代,美國漢學界則興起「新清史」研究風潮。西方學者研究清朝歷史重視漢語以外的檔案,強調清朝的滿洲元素有別于中原王朝的朝代特徵,認為清朝不是過去中國的改朝換代,甚至認為清朝不等於中國,中國只是清帝國的一部分。
新清史的觀點對「大一統」「中國認同」「漢化」等觀點構成挑戰,清史在中國開始成為敏感議題。
邁入21世紀,中共重新重視對清史話語權的爭奪,建政以來最大的國家級文化工程也終於敲定。
2001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李文海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曉秋,分別在人大和政協會議上提交議案和提案,倡議啟動《清史》纂修工程。
2002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啟動《清史》纂修工程,專案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持編寫,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名譽所長、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領銜,中國2000多名清史學者共同參與。
2018年9月,《清史》送審稿上報中共中央,隔年交由新成立的中國社科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負責審讀。官媒央視2023年6月報道稱,《清史》106冊共計3200萬字書稿的審讀工作,歷經近兩年初步完成,篇幅為民國編修的《清史稿》的四倍。
不過,耶魯大學法學院華裔教授張泰蘇同年11月在社交平台引述可靠消息來源稱:「清史項目產出的完整稿子沒過政審,原因與『受國外新清史影響過大』有關。聽完之後百感交集。專案裡多少學者幾十年如一日地反對新清史,到最後還是逃不開這種莫須有的帽子。」
事實上,在《清史》審稿期間,中國官方對新清史的警惕也日益提高,顯示張泰蘇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官媒《人民日報》早在2019年就發署名長文,強調清史研究事關意識形態安全,並批評新清史「將國外歷史虛無主義在清史研究領域的理論變種引入國內」。
官方領導人2023年6月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
之後,審讀《清史》書稿的社科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就出版長110萬字的《清朝國家統一史》,稱這部書對西方「新清史」的相關錯誤言論作出有力回應,強調清朝的中國王朝定位不容置疑。
《清史》書稿被全面批評
領銜《清史》編纂的戴逸去年1月去世(享年97歲)後,《華爾街日報》同年4月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包括官方領導人支持的一位高級歷史學家在內,黨內多名審查人員2023年對《清史》書稿提出全面批評,稱其偏離官方觀點太遠並要求進行修改,讓過往歷史與官方領導人對未來的願景更加一致。
對於中共宣稱其將中國從外國列強施加的「百年屈辱」中拯救出來,清朝在這段敘事中的角色則至關重要。1839年清政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後,中國遭受列強蹂躪超過百年,直到1949年中共建政。中國當前的疆域很大程度上繼承自清朝,其正當性也與清朝時期的領土主張密切相關。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稱,審查人員認為《清史》書稿應強調清朝統治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種論述有助於中共證明其目前對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和其他非漢族群體聚居的廣袤領土的統治具有正當性。
另有審查人員表示,希望《清史》淡化西方對清朝政治改革的影響,同時強調外國帝國主義對中國社會的負面影響。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清史專家柯嬌燕(Pamela Crossley)說,中共最高層反對把清朝描繪成「一個征服帝國」,因這可能助長西藏和新疆等邊疆地區的分裂主義情緒,並助長「台獨」呼聲。
柯嬌燕說,根據中共最高層的說法,中國歷史上沒有征服,只有幸福的統一,以及渴望成為中國人的人民。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目前是中共民族工作的主線。近70年來國家民委第二位漢族主任潘岳今年3月16日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雜誌發文,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意義重大,是官方領導人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關鍵在於推動各民族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
潘嶽指出,當前民族領域意識形態鬥爭仍然尖銳複雜,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起維護中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才能有效抵禦各種極端、分裂思想的滲透顛覆,才能有效應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民族領域可能發生的風險挑戰。
潘嶽並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植根于中華文明,始終堅持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強調天下一統。
在中國持續面臨西方針對之際,新清史這頂帽子可能泛化並成為中西另一個博弈點,《清史》則必須服務北京的民族領土等政策。在這種種挑戰下,「第二十五史」打造23年後,問世之日仍然遙遙無期。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