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角力】美歐關係步入「嚴寒」  中國可否「漁人得利」?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中歐領導人峰會將於6月22日稍後時間舉行,這亦是中國領導人與新一屆歐盟領導人的首次會晤。峰會以視像形式舉行,雙方預料將談及疫情、貿易及可能的香港問題。
在會議前夕,法國《世界報》於6月20日發表社評,題為〈美國和歐洲之間的嚴寒〉,列出近期歐盟對美的諸多不滿。

法媒列舉對美3大不滿

其一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公布有意從德國撤走9500名士兵,將駐德美軍人數限於25000名。該報認為,雖然特朗普就經貿和軍費問題,對德國有諸多不滿,但是次可能是由於德國總理默克爾拒絕赴美出席G7峰會,所以才予以報復。

其二,事緣波蘭一直樂見美軍基地進駐,適逢白宮削減駐德美軍,該國乘機提議美方移防至當地。特朗普也打蛇隨棍上,不顧波蘭正舉行總統大選,邀請候選人之一、現任總統杜達(Andrzej Duda)於6月24日到訪華府。《世界報》認為,兩國元首的舉動等同分化歐洲、干預波蘭選舉和冒犯德國。

2018年G7峰會,歐盟領袖「包圍」背對鏡頭坐著的金髮特朗普。德國官方更發布默克爾「霸氣」撐檯的一幕(見上圖)。(資料圖片)

其三,美國財政部長姆欽(Steven Mnuchin)致函宣告,退出歐洲徵收「數字稅」的協商,並警告如歐洲國家針對Google、Apple、Facebook和Amazon(GAFA),開徵數字稅,將會面臨美國的制裁。

金燦榮:歐美矛盾為「家人吵架」

美國和歐盟鬧起上來,將新舊怨氣一次過發泄出來,這是否代表中國會在三角關係之中佔上風呢?

始終美歐關係根基深厚,不限於經貿來往,更融合歷史、文化、族群、意識形態、政軍同盟等原素。去年5月,人大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便表示,不能太過指望「中歐合作對抗美國」,因為歐美矛盾屬於「家人吵架」,中國則徹底是「外人」:「中國打貿易戰就是靠自己,歐洲不落井下石就已經很好了。」

🔑🔑從法國的「口罩危機」可以看到,歐盟對華關係十分微妙🔑🔑推薦文章:法國人不買法國口罩 西方擺脫不了「中國製造」?

+2

歐盟一方面指責特朗普破壞跨大西洋合作,如《世界報》即明言「後特朗普時代」的美歐關係亦都回不去了;另一方面歐盟也將中國定性為「系統性對手」,認為北京挑戰其政經秩序。就在不久前,歐盟委員會才發表報告,批評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在新冠疫情期間散布虛假及誤導訊息。

同樣講到分化和干預歐洲,歐盟輿論就對中國的「17+1」框架就十分敏感,質疑中國不單止藉此於中東歐各國推銷「一帶一路」,還可能在必要時施加政治影響力。另外,《世界報》3月24日的社評就提到,由於歐盟反應遲緩,成員國一度自掃門前雪,中國的「醫療外交」於意大利奏效,奪得地緣政治角力優勢。

中美之間「冷手執個熱煎堆」

至於北京主打的經貿利益,要更上一層樓困難重重。中歐投資協定原定今年完成談判,而最近默克爾即點明,當中「市場准入」和「產業補貼」兩大問題有待化解;北京則對外口吻樂觀,表示可如期達成共識,但不見得會貿然放棄一貫立場: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不可能與已發展的歐洲事事對等。

🔻更多馬克龍戴口罩的照片🔻(詳情請點閱:勁過CU Mask?馬克龍示範戴法國製型格口罩 獲讚時尚與實用並存

+1

歐盟不想被美國牽著鼻子走,更公開責難華府和特朗普,但到了美國打關稅戰,成功爭取中國在首階段協議開放市場,對天掉下來的「熱煎堆」還是照拿不誤。歐盟不信任中國的體制和意識形態,又不滿中國對歐的經貿讓步太少,但每當念及一個14億人口的市場,依然會施展美其名的「靜謐外交」周旋應付。

由此看來,與其說歐盟走出了中美以外的「第三條路」,不如說這個由27個主權國組織的政體有待釐清自身定位,亦即正如德國和法國經常呼籲,歐洲需要獨立而統一的對外方針。這可是知易行難。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