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大戰】制度之爭?大國角力? 法國熱議中國外交「逆襲」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全球大爆發,中美疫情角力也持續升溫。法國於此作為歐盟領袖,也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成員,即有自己一套的經濟利益、政治定位和世界觀,顯示出中美之外的第三方視角,不是簡單說親華或親美就能一概而論。

防疫「集權」傾向無分政體

不論任何地方的傳媒生態,總會存在一個政治光譜,這一點就連牆內世界也不例外,《財新》和《觀察者網》就呈現不同的內媒面貌。以下所選取的法媒文章,主要來自所謂中間派或中間偏左傳媒,代表了該國相當一部份的政見輿情,而在其範圍以外仍有許多不同聲音。

法國總統馬克龍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圖片)

《世界報》於2月7日發表社評,以李文亮事件為切入點,認為民間輿情雖然一度洶湧,但無阻黨政機關繼續控制資訊渠道,審查言論消息,妨礙長久保障公共衛生。在2月19日社評,該報又以許志永許章潤和新疆人權爭議為例,指官方似是藉疫情貫徹一向管控思路,進一步限制公民自由。

在近月歐美疫情大爆發後,這種論調已有微妙變化。事緣法國淪為重災區,自3月17日起推行「全國禁足令」,迄今仍未解除,部份地方甚至要實施宵禁。官方為了防範疫情蔓延,同樣需要強力「集權」:諸如「行街紙」制度、無人機監控、利用個人電話資料的電子追蹤、警權擴大等等,不少措施都引起國內反彈。

馬克龍:重建法國和歐洲主權

3月25日,社會學家羅卡(Jean-Louis Rocca)在《世界外交論衡》刊文,認為在疫情威脅之下,不同政體都趨向集權,其間分別在於大多數中國國民相信,社會整體上流和改善了生活水平,而這種信念有效消融階級分野,並構成「命運共同體」想法。法國的社會狀況就剛好相反,以至防疫措施欠缺公民意識支持。

按圖了解專家防疫招式(【防疫】摸面易中招!不自覺每小時會摸23次!教你4招戒自摸):

+32

承認法國以至歐洲政體的表現缺失,同時呼籲尋求民主應對危機的方法,「威權與民主之爭」成為當地輿論主題之一。《世界外交論衡》便在最新一期社評重申,民主韓國與專制新加坡的抗疫表現其實不分上下,並進而斷言:要判別政府和制度優劣,仍然有待觀察雙方如何應對經濟衰退、就業危機和股市崩盤。

另一方面,法國朝野一致承認,必須從中國這個「世界工廠」搶購醫療物資,尤其是口罩。從小處看,法媒廣泛報道在這一場「口罩大戰」,中國供應商有時供應不合格批次,爆出次貨醜聞,有時又收受美國高數倍的現金開價,臨時取消法國訂單,迫使法方要動員保護採購鏈。

從大處看,法國總統馬克龍在3月底就呼籲:年底前完成口罩自主生產,必須重建法國和歐盟主權。此危機意識也見於傳媒評論,《世界報》在3月24日的社評警告,中俄「醫療外交」的政治宣傳成份昭然若揭,若果歐盟未能有效支援意大利之類重災區,就會在地緣政治角力處於下風。

冠狀病毒在不同環境存活情況(【防疫】摸面易中招!不自覺每小時會摸23次!教你4招戒自摸):

+9

挑戰美國地位、觸及法國地盤

由歐洲定位延伸至國際關係,上引《世界外交論衡》社評就聚焦於中美疫情角力,指兩國如今仍互相傾軋,一邊是中國因疫情似受控而沾沾自喜,一邊是美國對華不懷好意和自以為是。然而觀乎過去鬥爭結果,跨國企業「去中國化」也不等同「美國化」,而就海洋權益爭議,美國亦無法動員東盟和日本以圍堵中國。

中國崛起既觸發歐盟警戒防範,也挑戰美國領導地位,又何嘗不觸及法國的外交地盤呢?

相比歐美各國,法國在非洲仍保留較大政軍影響力,但就面對中國的有力競爭,在是次疫情亦不例外:《世界報》非洲版於4月2日就專題報道,中方在非提供防疫所需的人力物力,也相應收穫可觀的政治宣傳效果;儘管依然深陷疫情,法國外交部於4月8日宣布,計劃動用近12億歐元以支援非洲抗疫。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