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投資協定苦談6年 歐盟將「向美國學習」對華強硬?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6月14日,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發聲明說,在美中之間「選邊站的壓力在增大」,但歐盟的外交風格側重多邊主義與合作。
6月16日,博雷利呼籲歐洲與美國展開會談,以建立一個共同的跨大西洋戰線,聲稱要對抗日益獨斷的中國。

歐盟新規被指矛頭直指中國

博雷利的講法是否自相矛盾呢?大概他口中的「選邊站」是「歸隊」的意思,亦即任由兩強頤指氣使,叫歐盟怎麼做就怎麼做。正如華府有「美國優先」,北京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歐盟當然亦會按自身利益行事,假如華府的行動符合歐盟「利益」,雙方自然有合作空間。

2020年6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同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視像會議。(新華社)

換言之,歐盟是否決定與美國聯手對付中國呢?政治和軍事面未見有大動作,但經貿面就似乎有此趨勢。

6月15日,歐盟擬定關稅規則,被指矛頭直指收受國家補貼的中國企業,更涵蓋相關出口商的海外廠房。歐盟委員會亦即將公布一系列建議,針對接受外國政府援助的公司,可能禁止這些域外公司收購歐盟企業,迫使其剝離資產,並且處以罰款。

新規矩當然名義上也施加於中國以外的企業,但歐盟選擇公布的時間就非常微妙,挑出來的議題亦與華府相和應。

首階段協議利益「一體均霑」

6月11日,中德總理舉行視像會議,默克爾便提出「市場准入」和「國家補貼」問題,直指關乎能否完成中歐投資協議的談判。6月15日,中國放棄在WTO的對歐盟官司,不再為其「市場經濟地位」辯護,代表歐盟若對華大規模徵收關稅,少了一重法律障礙。

🔑🔑從法國的「口罩危機」可以看到,歐盟對華關係十分微妙🔑🔑推薦文章:法國人不買法國口罩 西方擺脫不了「中國製造」?

+2

對華施壓的道理很簡單,始終中歐談判了6年,甚麼成果都沒有,而美國對中國打關稅戰,兩年內就簽署了首階段協議,規定中方於未來兩年「爆買」2千億美元的美國產品,准許外資獨資參與證券、基金管理和期貨業務,並修改國內法以加強知識產權保障。雖然歐盟也變相從中獲利,但兩者對比也實在太強烈。

由始至終,美歐對華經貿看法差別不大,一致認為中國受益於兩地「門戶開放」,大力傾銷商品和併購高科技企業,兼且侵權行為嚴重,可是中國卻一直以「最大發展中國家」自居,對外資設下層層正式或非正式的經貿壁壘。既然美國的「蠻力」有助於敲開中國大門,歐盟有甚麼理由不樂見其成呢?

美歐對華經貿口徑漸趨一致

中國有自身改革需要,例如開放汽車業予外資獨資設廠,就不是明顯在中美首階段協議明文規定下進行,但歐盟在華企業的要求已不止於此。歐盟駐華商會最近便認為,中國國企正在排斥民企和外企,而在華歐企仍背著三座監管大山:模糊不明的法律法規、不可預測的立法以及執法中的自由裁量。

🔻更多馬克龍戴口罩的照片🔻(詳情請點閱:勁過CU Mask?馬克龍示範戴法國製型格口罩 獲讚時尚與實用並存

+1

歐盟最近也不再只跟在美國身後獲利,博雷利便公開指責,中方缺乏達成共識的意願,表明事關市場准入、相互關係和統一框架條件等領域,導致投資協定的談判進度令人失望。至於默克爾提到的補貼問題,正正是美國在首階段協議想爭取但未能得手的議題。

講到近年對華強硬手段,「美國式」是單邊主義、明刀明槍和應包盡包,「歐洲式」則講究國際法規、不點名和針對個別商品。歐盟的實力當然及不上中美,27個成員國亦各有盤算,但有華府在經貿戰前線打頭陣,而兩強都需要第三方支持,其間或者有趨向「美國式」的空間。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