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憤恨中國對烏克蘭態度含糊 卻掩蓋不了歐盟分歧的事實
與華盛頓對台灣的立場一樣,中國對入侵烏克蘭的立場也是 「戰略模糊」。中國一直強調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要性,但卻沒有譴責入侵行為,並向莫斯科保證其 「友誼無上限」。
因此,自從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提出前蘇聯國家「在國際法中沒有實際地位,因為沒有國際協議來實現其主權地位 」後,歐洲各國首都都對此表示嚴重關切。北京很快對此進行了反駁,周一堅持指,「中國尊重前蘇聯解體後各共和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地位」。
北京還重申致力於促進烏克蘭危機的政治解決。中國駐歐盟大使傅聰甚至利用他在接受一家中國新聞媒體採訪時聲言,中國與歐洲的合作就像它與俄羅斯的關係一樣沒有盡頭。
據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舉行了一次 「漫長而有意義的 」電話會談——這是自一年多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兩人首次通話。中國官媒報道,習近平告訴澤連斯基,中國不會在戰爭中 「火上澆油」,但和平談判是衝突的 「唯一出路」,並補充說: 「核戰爭中沒有贏家」。
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受到戰爭的深刻影響,這不是什麼秘密。法國總統馬克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 )和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最近的訪問在這方面沒有留下疑問。
然而,他們也凸顯了歐洲對中國的態度存在多大的分歧,以及這如何影響跨大西洋關係。雖然到目前為止,支持烏克蘭的西方聯盟團結一致,但也愈來愈清楚地表明,西方聯盟是由美國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領導力支撐起來的。
這一點在最近於盧森堡舉行的歐盟外交事務理事會會議上也很明顯。對於歐盟向烏克蘭提供100萬發砲彈的三軌計劃(未有達共識),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爾(Josep Borrell)沒有提出什麼新的意見。
最關鍵的是,也是最令烏克蘭失望的是,如何提高歐洲國防生產能力的建議還沒有最後定案。
同樣,歐盟對俄羅斯的新制裁方案也不大可能在5月下旬之前完成。歐盟和日本已表明反對美國要求七國集團(G7)國家全面禁止對俄羅斯出口的計劃。
所有這些都增加了美國泄露的情報評估中,對烏克蘭反攻成功的質疑。
西方分裂
這也表明,在是否與俄羅斯談判、如何談判以及談判內容的問題上,西方存在持續而深刻的不確定性——以及分歧。
一方面,有人敦促西方加倍努力,大幅增加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其他人則主張採取新的戰略,將拉鋸從戰場轉移到談判桌上。
這兩種方法都有自己的內在邏輯。兩者都希望避免在戰場上出現長期的、破壞性的僵局。
這種僵局不僅會給莫斯科和基輔帶來更重的代價,其影響更遠不只於烏克蘭的前線。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已經威脅要終止目前允許烏克蘭通過黑海出口穀物的協議。
這對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條重要的糧食供應線。如果俄羅斯撤銷該協議,這也將進一步加劇歐盟內部對烏克蘭糧食過境(和市場准入)的緊張。
因此,不足為奇,像巴西這樣的國家熱衷看到中國試圖在俄烏之間進行調解。
法國人的擔憂
對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來說,得到法國的支持比得到巴西支持更為重要。據指馬克龍正與中國合作,為俄烏談判建立框架。
然而,他因此受到(盟友)廣泛譴責,只有意大利國防部長Guido Croscetto附和了「中國應該促成和談」的觀點。
根據馬克龍的往績,他要不是公開推動談判,至少也會考慮如何建立可靠的途徑,讓談判開始。
去年6月,他因提出「俄羅斯不應受到羞辱」而廣受批評。去年12月,他提議為莫斯科提供安全保障,這一想法同樣遭到了烏克蘭和其他西方盟友恥笑。
然而,法國仍然致力於談判的必要性,並且直言不諱,這一事不應簡單地被視為急於對莫斯科做出讓步。
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這也反映了在烏克蘭取得軍事勝利的潛在道路上存在著非常真實的困難。這些困難在某種程度上是西方自己造成的,尤其是歐盟自身糟糕的防禦能力的缺乏。
但法國的立場也反映了對與俄羅斯戰爭進一步升級的擔憂,正如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最近在聯合國安理會的講話中所預示的那樣,以及對與中國關係不可逆轉的惡化的擔憂。
在過去六個月裏,從去年11月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開始,歐洲國家紛紛訪問中國,這表明這種關係對歐盟及其主要成員國是多麼重要。而且,並不是只有法國在尋求儘早在談判桌上而不是在戰場上結束烏克蘭戰爭。
歐盟無法做出決定性的承諾以加強烏克蘭的獲勝能力並遏制俄羅斯,是歐洲一個更廣泛爭論的症狀——對未來國際秩序的看法、歐盟想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無論變或不變,這場爭辯的結果也將決定烏克蘭的命運。
作者為英國伯明翰大學國際安全教授沃爾夫(Stefan Wolff)。
本文轉載自The Conversation,由香港01編譯,點擊閱讀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