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品海|歐洲政治怎麼了?
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中國之後,呼喚歐洲要成為世界第三極,在台灣問題上不應該緊跟美國,歐洲應該維持戰略自主。他的號召在歐洲掀起一場大辯論,美國、歐洲不少政客對他口誅筆伐,馬克龍儼然變成歐洲的罪人。不錯,歐洲是時候為自己啟動這樣的辯論,為自己尋找在未來多極世界的角色,它更應該反思自己是否願意為獲得獨立自主而付出代價。
歐盟不等同歐洲,英國、俄羅斯、瑞士和挪威都不是歐盟成員,多個巴爾幹地區的國家也只是在申請加入。歐盟是民族聯繫和地緣政治促成的獨特政治聯盟,由27個成員國家組成,以經濟整合為基礎。它在國際上希望發出同一聲音,所以在國際事務中的存在感較強,但沒有取代成員國主權的意思。不過,在多個領域,歐盟確實分享了成員國的部分主權,如在移民、財政、貨幣、貿易、人才流動等領域。這種安排雖然為歐盟提供了靈活性以及為成員國爭取國際利益時可以更強勢,但它同樣製造了矛盾,對成員國政治領袖如何平衡內部政治的民粹傾向和國際事務的理性要求構成挑戰。
馬克龍重燃歐洲自強火種
馬克龍最近的言論表面上是針對歐中及歐美關係,包括歐盟在台海危機應有的立場,但事實上是在逼迫歐盟反思自己的前路。美國在入侵伊拉克時就批評不支持軍事行動的歐洲國家為「老歐洲」。後來特朗普在貿易和軍費開支上對歐洲施壓,他提出的「美國優先」更是讓歐洲國家意識到自己地位的脆弱性。俄美因為北約東擴而產生的衝突,讓大批烏克蘭難民湧入歐盟國家,美國強迫歐洲停止使用俄羅斯能源,轉而用高價購買美國油氣,這都喚醒歐盟看清美歐關係的不平等,提醒歐盟如果依附美國同樣要付出極大代價。
美歐之間從不是平等關係,雙方的實力和戰略利益也都不一樣。事實上,西方文明的歷史從來不強調平等,國與國之間更是如此。二戰之後,脆弱的歐洲需要美國幫助重建,戰敗的德國更是失去話語權,蘇聯的威脅以及後來的解體都助長了美國的霸權。歐洲國家確實是「老」了,它在舒適的生活中意志消沉,除了法國的戴高樂總統,根本想不起有什麼歐洲政治家還會挺起胸膛面對美國。馬克龍如今嘗試燃起已經熄滅的歐洲火種,如果成功,將是世界政治重構的契機。
緊跟美國當然不符合歐盟的利益,而且是奴性的,一個民主國家如果放棄獨立自主,那還是民主嗎?但現實往往是尷尬的。
馬克龍所說的第三極是指美國和中國之外的第三股力量,這將改變西方在二戰之後自詡的國際秩序。美國政客批評馬克龍是自然的,歐洲政客的批評估計不是因為不想成為第三極,而是習慣了美國的「大佬」地位,拒絕接受中國為一極,對馬克龍過於重視中國感到氣憤。緊跟美國當然不符合歐盟的利益,而且是奴性的,一個民主國家如果放棄獨立自主,那還是民主嗎?但現實往往是尷尬的。
民主必然包容多樣性,它是無數獨立個體共存的結果,個體之間不可能是主僕關係。國與國之間的情況就更應如此。在聯合國大會,所有國家都只有一票,五個常任理事國擁有相同的權力,都有否決權。歐盟曾經佔據兩個常任理事國席位,英國脫歐之後,法國是唯一的。波蘭總理堅信與美國結盟非常重要,並以此作為駁斥馬克龍的理據。然而,結盟不是兩個國家建立平等關係嗎?既然如此,法國當然該強調獨立自主,它不可能認同美國可以高人一等。
把安全外判造成自我矮化
歐洲的困境是咎由自取。二戰之後,歐洲國家專注於重建,將歐洲的安全外判給了美國,結果是美軍遍佈歐洲,歐洲自己的軍事實力卻遠落後於美俄,可以說,美國在歐洲的安全上鵲巢鳩佔,制約了歐洲的獨立自主。在經濟上,歐洲一直是世界前三,曾經高於美國,但由於一系列錯誤,如今已經不及美國,甚至低於中國。其實,由於歐洲在製造業方面擁有特殊優勢,它絕對有能力更上一層樓。歐盟在過去幾十年吸收了不少中東歐國家,人口基數大幅提升,如果在經濟上更好整合,這是極具活力的超大市場。
歐洲在中美的複雜關係中如何自處,這是遲早要打開的潘朵拉盒子。中國崛起觸動了二戰之後的世界格局,這不只是指規模,關鍵是動搖了地緣經濟結構,觸動了產業鏈的均衡態勢。對西方世界來說,中國在科技和高端製造業方面的成就,已經蠶食到西方經濟的核心,更危及全球戰略安全的對比。說明白一些,中國崛起除了在戰略上製造了另一個蘇聯,在經濟上同樣也製造了一個蘇聯,在西方政客的心理上,中國甚至比蘇聯更具脅迫性。為什麼歐美政客在叫囂中國是它們的安全威脅?他們就是要喚起人民曾經恐懼的蘇聯。
中國確實在衝擊歐美國家的既有利益。中美已經進入新冷戰態勢,歐洲無法置身事外,自然就要有取捨。這就是馬克龍為什麼要反擊,他深信歐洲可以不選邊站。歐洲習慣了美國的安全保證,但它同樣需要中國的市場和製造能力。沒有了中國市場,歐洲的工業實力無法兌換成財富;沒有中國的商品,歐洲的生活品質難以保持。在烏克蘭衝突發生之後,不只是馬克龍開始擔憂,估計所有歐洲國家心裏都明白。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就公開認同馬克龍有關戰略自主的倡議,他認為馬克龍的觀點在歐盟領導層並不孤立。
親中不等於否定歐美同盟
歐洲擺脫困境的唯一方法是為獨立自主進行投資,承擔轉型的成本。歐美同盟不可能破裂,但歐盟在個別議題上選擇走自己的路,並不就是否定歐美同盟的存在。以台海為例,歐洲既沒有實力介入,更沒有任何可能的回報。如果歐洲選擇跟隨美國,哪怕只是供應武器,台海局勢都將更為危險,歐洲自己要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這不符合歐洲利益,反而會使其進退兩難——中國可以比俄羅斯為歐洲製造更大的傷害。相反,歐盟領導人都知道,歐盟遠離台海事務,美國很可能會變得謹慎,不至於魯莽行事,而兩岸一旦和平統一,整個世界的風險都會降低,歐美的介入則只會演變為第三次世界大戰。
中國不再是昔日西方大國可以予取予攜的弱國,但它同樣不預備與西方發生衝突。如果歐洲走上了美國企圖圍堵中國的歪路,中歐關係只會惡化。中國已經證明自己在重大利益面前可以承受巨大傷害,歐洲可以嗎?歐洲人願意嗎?就算是拜登政府主政的美國,也無法避免中美博弈對美國消費者的傷害。有着27個成員國的歐盟,連應對俄羅斯都舉步維艱,估計沒有人會預計與中國發生經濟戰爭可以帶來利益。
就以近期電動車行業的變化為例,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已經封殺了歐洲車廠,如果中國採取同樣措施,估計歐洲汽車產業將會墜入谷底,甚至滅頂。相反,歐洲可以在中國市場大展拳腳,馬克龍訪華時簽署的飛機訂單,很好地證明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就如馬克龍所言,只要歐盟國家「不支持挑釁,不參與幻想政治」,中歐的經濟合作完全符合歐盟的利益,甚至是一種穩定力量。
歐盟應該思考,它是希望成為大變局之後的多極之一,還是將自己變成其中一極的末端,甚至不再存在於勢力版圖上。歐洲人有足夠的智慧看清這個命題。
多極世界裏有歐洲的位置
歐盟採取戰略自主的代價是什麼?軍事建設,發展軍工產業,當然也要花工夫為自己的經濟利益進行更均衡的全球佈局。事實上,作為大型經濟體,歐盟沒有理由不從戰略高度審視自己的全球利益佈局。如果說,過於依賴俄羅斯的能源供應是錯誤的,那麼將經貿合作視作衝突的工具就更不可取。美國已經承受這種錯誤政策的後果,一旦美元失去其壟斷地位,對美國經濟將會是致命打擊。相反,歐盟發展支撐獨立自主的軍工產業對經濟是好事,更何況歐洲本就是軍工的強國。所謂的成本很可能是機遇。
多極世界已經是大勢所趨。美國如果認為歐盟必然跟隨自己,那就是癡心妄想,利用受控制的輿論,企圖將公眾的焦點轉移,借污蔑馬克龍來繼續抹黑中國,很可能適得其反。國家主席習近平當年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今天看來是千真萬確。歐盟應該思考,它是希望成為大變局之後的多極之一,還是將自己變成其中一極的末端,甚至不再存在於勢力版圖上。歐洲人有足夠的智慧看清這個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