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二十大.八|中國外交身處的「大變局」

撰文:于品海
出版:更新:

【編按】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今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發表報告,具體闡述了他將如何帶領中共實踐治國理政願景,表明中共今後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偉大復興」。
要讀懂篇幅逾三萬字的二十大報告或許不容易,但它卻是認識中國共産黨在今後一段時間戰略意圖和治理規劃的最直接文獻。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旗幟的中共為什麼積極推動意識形態領域的中國化時代化?中共所展現出的長期執政堅定自信底氣何在,報告中正式闡釋的「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又有什麼差異?中共如何認識習近平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身處變局中心的中國又將給世界格局帶來什麼變化?本系列文章圍繞這些問題作出解讀。(系列十之八)

據傳拿破侖在1816年針對剛訪問大清帝國的英國人講過一句話:中國是沉睡的獅子,一旦醒來將會震驚世界。拿破侖是否說過這句話不重要,但用它來打開談論中國國際關係的話匣子,讓人反思世界格局正在發生的變化,稱得上是一言中的。如果用1776年美國建國以及英國發明蒸汽機作為西方崛起的標誌,世界在過去二百五十年確實發生不少變化。在這段時期,中國由盛轉衰,經歷萬千苦難,改革開放之後終於逐步恢復了大國地位,沒有人懷疑它正在推進民族復興。二十大報告為此提供了不少資料。

中共用為世界謀大同引領百年之變

外交部長王毅最近發表的文章說,習近平在二十大會議上「開宗明義宣示」:中國共産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王毅認為習近平「毫不含糊地明確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政治立場和歷史自覺」。在國際事務上的自信是二十大報告的亮點。二十大會議之後習近平有計劃地推進一系列元首外交活動,用自己的方式與世界交流。有人認為用「獅子」來比喻中國過於兇惡,難道用「龍」就會更好嗎?還是用「兔子」就會讓傳統大國放下戒心?事實上,中國崛起就像俗語所說「房間裏的大象」,誰也不會看不見,只要自己不心存「霸」念,「房間」足够大讓大象們各自閑逛。

傳統大國對中國外交是陌生的,它們是在適應中蹣跚前行。變化是世界的常態,不變是不存在的。然而,舊習慣卻不斷否定新變化,罔顧「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急劇發生。舊世界的既得利益自然堅持自己習慣的國際秩序,而在舊世界被忽略和欺壓的「無産階級」——發展中國家,當然歡迎變化的到來。作為世界最大的「無産階級」,中國就算發展了,卻堅持先富帶後富,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就是「變」之所在,亦是對既得利益的「威脅」,有誰不願意和有錢人「命運與共」?壟斷階層當然不想看見革命,但這一次是世界百年未有的革命,任何力量都無法左右。

世界格局的變化是不容易理解的,它過於龐大,用一般眼光難以看明白,或者說,還沒有足够理論去解讀它,更何況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究竟變化在哪裏,二十大報告幫我們作了梳理。

中國究竟身處什麽樣的國際環境?二十大報告認為 ,「國際形勢急劇變化,特別是面對外部訛詐、遏制、封鎖、極限施壓」,「恃強淩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凌行徑危害深重」,「國家安全受到嚴峻挑戰」,「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存在不少短板弱項」。報告的判斷是,「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而且是「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習近平用自己的獨特語言對國際環境提出了時代之問:「世界怎麽了、我們怎麽辦?」

中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要「怎麽辦」?二十大報告清晰表達「全人類共同價值」是「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中國的目標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它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亦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用習近平的話說:「世界那麽大,問題那麽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

構建共商共享的全球治理體系

中國方案是什麽?二十大報告宣示了中國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推動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這個方案建基於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亦是中共從治國理政的視角看國際關係和世界格局。中國經濟建設的成功建基在改革開放,對於化解「大變局」的困擾,中共採取的依然是開放戰略。二十大報告提出,「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性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

中共深信「促進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共同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國際環境,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是「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為了「縮小南北差距」,「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中國願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二十大報告認為,全球治理體系的建設應該是「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還應該「擴大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合作機制影響力,增強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中國歷史上就知道弱國無外交。有人認為習近平拋弃了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指責中國無論是在南海、東海、台海,甚至在中印邊境都採取了激進立場。美國卡特總統當年聽鄧小平講到解放軍將發動「對越自衛反擊戰」時,估計他明白韜光養晦不是忍讓,更不是在被圍堵的時候坐以待斃。國際形勢不利於美國的單極超級大國地位,中國崛起加快了形勢的惡化,以致華府不斷做出錯誤判斷,攻守失據。這是因為美國霸權的本質還是歷任總統缺乏能力掌控大局不得而知,但絕不是因為中國企圖替代美國。中國強調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是因為英美為首的西方列強曾經對中國實施侵略。

熟悉中國近現代史的讀者都知道,台海緊張是因為美國在朝鮮戰爭之後積極介入國共對抗,那是冷戰的歷史。美國政客近年通過假造外部敵人來轉移內政困難,結果騎虎難下。台灣是中國國際關係的最大變數,中共的目標很明確,就是中國統一,路徑或手段可以有諸多變化,但都將對中美關係造成衝擊。二十大報告對此毫不掩飾,將「台獨勢力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台灣事務的嚴重挑釁」聯繫起來,而且要「鞏固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的格局」。如果貧窮的中國在朝鮮戰爭都需要「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美國如今真會願意再冒一次與中國發生戰爭的危險,阻礙中國完成統一進程?

用和平倡議抗擊傳統霸權對抗思維

中共深信「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它處理國際事務的準則與傳統霸權有巨大差異,後者習慣陣營對抗,而中國選擇「始終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在俄烏衝突中,中共的獨特方式受到考驗,但事實證明中國的和平立場與美國採取對抗戰略而無路可退有着立竿見影的分別。

中共在二十大報告有關軍事和外交的篇章採用了防禦和溫和陳述。在軍事方面,主題是強軍治軍,是防禦性的,目標是「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戰略能力」,「打造強大戰略威懾力量體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戰略支撑」,「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當外部軍事力量介入台海,外部軍艦頻繁抵近中國沿海實施偵察和干擾,而且是來自世界唯一超級大國,中共能够不警惕嗎?中國人不會忘記八國聯軍蹂躪北京的歷史。

面對自己身處的「大變局」,中共的態度是「與國際社會一道努力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與其說中共的外交手段很複雜,不如說它的外交工具箱內有太多工具,讓人眼花繚亂。中共從來不認為外交就是外交官之間的互動,更沒有純粹的國際關係。國際關係是各種經濟、人文、社會交往的總體,是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尊重、友好聯繫,無論大小強弱都應該如此,外交只是集大成者。一旦雙方或各方之間的利益發生碰撞,管理不好,衝突就可能升級,不會有哪個國家可以全身而退。美國的超級大國力量連阿富汗都無法征服,最後狼狽而逃,連累了跟隨其後的歐洲國家,不就是擺在眼前的證據嗎?中國堅持對話協商,互利共贏,不贊同任何集團對抗,只有這樣,國與國之間的和平才能有所保證,中國的安全和發展才能保證。

二十大報告很誠實地說明了中國在國際關係的考慮,它要在平等、共贏的基礎上建立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這樣的秩序聽起來合理,但它不是現狀。今天國際局勢的不穩定純粹是因為傳統大國堅持過時的國際觀,採取軍事冒險政策和門羅主義,美國為首的北約如此,美國和它的地區盟友在亞太地區同樣如此。

被圍堵的中國必將做出相應的防禦。軍事博弈是底線,但創新的圍堵方式,無論是在科技、貿易、金融、貨幣、輿論等多個領域,已經成為角力場,中國只能應戰。中國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積極應對圍堵,傳統大國也無法為所欲為。傳統大國越是急迫想扭轉局面,越展現出自己黔驢技窮。

中國國際關係的主調依然是管控和避免軍事或外交衝突,它堅持經濟、人文及社會交流的重要性。中國提出的雙循環、一帶一路、巨大而開放的國內市場、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其實都被轉化為外交平台。傳統大國至今對中國外交可謂束手無策,就算是推動新冷戰的政客也找不到對抗的着力點。今天的國際局勢是新興大國和發展中國家持續崛起的格局,中國早就預備好將競爭轉移到科技、創新、人才領域,一旦時機成熟,這種競爭更容易轉化為合作,不像目前的俄烏衝突,已經兩敗俱傷卻無法找到妥協的台階。

二十大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鑰匙。在國際上,它是指中國有明確的發展方向,不是勢力擴張,而是現代化,而且非常願意讓中國的發展機遇與全世界分享。同樣地,中國式現代化也在傳達中國正在強大的信息,表明誰也阻止不了,沒有必要做無意義的挑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就是「把人民軍隊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它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戰略要求」,當然就是保證中國國際關係和諧發展的戰略支撑。只要中國堅持自己兼善天下、親誠惠容、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思想和政策,中國外交應該繼續「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

「解構二十大」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