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品海|從「挨餓、挨打、挨駡」看國際秩序
不少人總覺得國與國之間用槍炮和金錢進行較量是野蠻和不文明的,但以軍事和財富為實力去認識「國際秩序」卻是大家熟悉的方法。現實很殘酷。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美國入侵伊拉克都是依靠槍炮,西方憑着自己的財富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用金錢資助烏克蘭打仗,自己不費一兵一卒,這就是國際秩序的真面貌。近年,話語權在國際博弈中的作用大幅上升,為審視「國際秩序」增添了一層迷霧,俄烏戰爭就將三種力量都發揮了出來。
當然,不是有了錢就擁有軍事實力,很多中東國家都富裕,卻是軍事上的瘸子,只能花錢給保護費。有了強大軍事實力也不表示就有了話語權,俄羅斯和土耳其都是例子,只懂得打架,嘴巴卻不太管用,關鍵時候有理說不出。在烏克蘭戰爭中,軍事上俄羅斯雖然艱難,但總是會達到目標,西方的經濟制裁傷害了它,但還不至於產生毀滅性後果。然而,在輿論戰上,俄羅斯遭遇了重創。
話語權是大國博弈必爭之地
美國為什麼是超級大國?因為大炮、美元、傳媒它三樣都有,這就是奈伊(Joseph Nye)所講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中國曾經在軍事上毫無優勢,非常貧窮,話語權更欠奉,國家尊嚴被西方列強徹底踐踏。新中國成立後,憑着果敢堅毅和智慧,即使軍事實力弱小,也在朝鮮戰爭贏得了敬畏。改革開放讓中國富裕了,軍事力量隨之提升,在地緣政治上更顯得出色。對於話語權,中共雖然重視「筆桿子」,但在國際輿論中始終是活在別人的屋簷下,又不習慣西方的話語邏輯,很少人能聽懂它在說什麼,只能夠暫時避其鋒芒。
韜光養晦是一種講求「迂迴」的策略,它其實是聰明地選擇在可忍受範圍內先悶聲發財。中共早預想到局面是短暫的,沒有人願意跟崛起的中國分享盤中餐,緊張的關係必然隨後而至。從正在發生的台海危機看來,給中國繼續迂迴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大了。當習近平說中國人「挨餓」、「挨打」的歷史已經過去,現在只剩下「挨駡」的問題,就是指在國際事務中爭奪話語權。
相對於軍事和經濟實力,擁有話語權更不容易。美國和西方社會長期壟斷國際關係解說的話語體系,無論是路透社、CNN或BBC,還是各種國際關係理論,都是西方的專屬勢力範圍,要打破困局,必須敢於面對挑戰。既然國際政治已經如此,中國也只能夠從這裏尋求突破。
美國聯合個別西方國家將台海緊張與烏克蘭衝突等同起來,企圖模糊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事實及「一個中國」原則,借助輿論制約中國在台海的戰略自由。中國擁有足夠的軍事和財富力量去有技巧化解這種約束。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斷絕了與台灣的外交關係,接受「一個中國」原則,與台灣的經濟聯繫並不緊密;相反,中國是超過12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這樣的事實讓美國不容易糊弄。但要更徹底跨越對方設置的話語陷阱,中國需要更精準回應,而且要虛實兼備,巧妙利用軍事、經濟的作用。特別是對美國和日本,它們各自有自己的盤算,不是真心實意保衛台灣,忌憚與中國發生直接衝突,但要準備好它們會玩弄輿論。
「一中」原則很有說服力
台灣曾經是日本的殖民地,但日本人民不願意因為台灣再次與中國兵戎相見,讓日本軍國主義成為國際輿論題材,更不願意戰爭在日本本土發生。中日的衝突升級將威脅到自民黨內部的團結,影響其執政地位,針對日本社會和商界進行輿論設計,將右翼的危害暴露在國際輿論面前是中國對日攻防的主題,也是從一開始就搶奪輿論指向的路徑。
美國在冷戰時期,特別是朝鮮戰爭期間利用台灣牽制中國,在台灣保持軍事存在,持續推銷武器,這是借台灣實施對華圍堵政策。一旦中美可能發生戰爭,美國民意必然沸騰,商界亦會有保留。向美國人說明中國的內戰歷史,提醒他們美軍在朝鮮戰爭或越戰的教訓,不值得為台獨作無謂犧牲,這就是給美國的下台階,是中國對美輿論戰的本質。
國家統一是中國的歷史使命,「一個中國」也是國際社會廣泛接受的安排,民進黨因鼓吹台獨而成為中共武裝打擊的對象,即使發生,也不是要破壞台灣的制度,更不是針對民主自由,這些都是中國與全世界溝通,爭取諒解的故事線條。當然,中國要求大家尊重「一個中國」政策,但如此原則性的論述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並不容易傳播,其內涵很可能被忽略,中共不能重蹈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丟失話語權的錯誤。今天的中國已經具備說明「一中」的底氣,經過這一輪中美較量,更多人會願意深入瞭解,中共不應該浪費時機。
佩洛西訪台是要挑釁中國,解放軍的軍事行動既是震懾台獨,更是對美日擺明姿態,但也是向全世界進行輿論準備。作為超級大國,中國長時期分裂是難以理解的,中國的領土主張自新中國成立之後就沒有改變過,亦是中國與所有國家建交的政治基礎,現在要完成統一就顯得順理成章。誰都知道美日是利用台灣圍堵中國,這種戰略很難獲得支持。將這兩種事實進行比較,可以化解美國在輿論場上的傳統優勢,亦可以制約美日在軍事和經濟上冒險。
從這幾天的發展看來,中國將焦點放在佩洛西的挑釁以及聯合國2758決議,就是在輿論上找到了落腳點,讓美日等國難以借題發揮與中國公開對抗。由於缺少理據,美日想發起輿論戰亦缺乏土壤,暫時看不見他們能扭轉中共控制局面的態勢。中國解放軍將軍事演習擴展到黃海和渤海,就是要鞏固對日的震懾,甚至在為後續美國派遣航母戰鬥群進入台灣海峽做準備。美日在事後除了繼續喧囂之外估計不會冒險讓局勢升級。中共應該繼續突顯它們欺善怕惡的老毛病,大膽地在輿論領域暴露其陰謀,鞏固大多數國家心中早已存在的,美國在類似情況下只會始亂終棄的印象。
解放軍在台灣周圍的軍事行動顯然比1996年的導彈危機更為嚴峻,但美軍的反應卻不一樣。相對於當年兩個航母戰鬥群在台灣海峽緊掐着南北出入口,今天的美軍比較「溫順」,為了避免局勢升溫,它取消了原計劃的導彈試驗。情緒看來還是可以管控的,這反映中美軍事實力找到了新的平衡點。從烏克蘭戰爭的戰況看來,對手的實力依然是美軍會否介入戰爭的唯一標準。既然美軍面對的不是中東或北非的小國,美國政客就不至於太過魯莽。不過,俄羅斯在缺乏輿論鋪墊的情況進入烏克蘭,讓自己變得被動,大多數人不會從北約東擴、威脅俄羅斯安全的視域研判它的「特別軍事行動」是否合理。中國在台灣議題上雖然完全具備合法性和合理性,但亦不要低估在軍事衝突之前準備好具說服力的論述,而且要做到有效傳播。國際輿論依然緊握在美國及其盟友手中,要打好這場仗就需要細心籌劃。
通過輿論實戰解除「挨罵」緊箍咒
中國本就擁有國際關係中重要的地緣政治角色,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戰略實力還是半信半疑。在特定時期的政治博弈,謹慎是必須的,但亦不可能畏首畏尾。事實上,中美之間正在重構國際格局,如此重大的國際事件怎麼可能靜悄悄地進行?經驗告訴我們,事實或許已經改變,但大多數人都是後知後覺,總是要在發生某些重大事件之後才幡然醒悟。
最近十幾年經濟和輿論力量在國際關係的角色不斷被突顯,它們早就成為「國際秩序」的外衣,繼續遮蔽戰略實力才是主體的事實。美國通過經濟制裁與輿論操控的結合,在實現局部地區的戰略目標上贏得不少優勢,但在面對強大對手時,美軍的死傷已經不符合美國國情,美國政客剩下的只能夠是打嘴仗。近年的中美貿易戰、最近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成效都不佳,說明經濟戰也不是對誰都有用,這就使美國在應對大國博弈時更依賴輿論戰。中國必須與時俱進,在戰略和經濟實力對比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之後,是時候通過輿論實戰逐步擺脫「挨駡」的困局,徹底解除這個鎖在頭上的緊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