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習近平的取態 默克爾是在拒絕拜登嗎?

撰文:紀瀾
出版:更新: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1月26日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演講中表示:「我非常希望避免(世界)形成對立陣營。比如說一邊是美國、一邊是中國,我們必須要支持其中一邊,我覺得這對許多社會並不公平。這也不是我理解的事情應有的發展方向。」她還稱:「中國領導人昨天發表了講話,他和我都同意這一點。我們都注意到對多邊主義存在需求。」

默克爾如此公開談在中美選邊站的問題可以看成是對拜登新政府的一種回應。按照拜登政府透露的信息,聯合盟友是應對中國的一種策略。白宮發言人普薩基(Jen Psaki)1月25日在記者會上表示要用「耐心的方式」來處理與中國的關係,這需要美國與盟友、民主黨和共和黨進行磋商。默克爾表明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這是不是對拜登政府的婉拒?

拜登上台前,默克爾力推歐盟與中國達成投資協定,在達沃斯演講中,默克爾稱對此協議「非常滿意」:

+2

在拜登政府就職後,默克爾就曾略顯悲觀地稱:「雖然與拜登總統達成政治協議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但我們也不能指望在所有事情上都能達成政治協議。」

此前,德國總統施泰因麥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在祝賀拜登就任時也提醒,不能忘記導致特朗普(Donald Trump)當選的民粹主義。

2020年11月17日,法國和德國外交部長聯合發表題為《鑑於動盪正在重塑世界,重新思考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的文章,提出「今天,歐洲不再只問自己美國能為他們做什麼,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問自己做什麼來捍衛我們自己的安全,建立更加平衡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

歐洲對拜登的上台既期待也悲觀,期待兩國能修復特朗普造成的傷害,同時也深知在拜登時代,美歐關係回不到特朗普上台之前。全球格局正在變化,美歐之間諸如貿易、對俄羅斯北溪天然氣項目等需要長時間的拉鋸。

從特朗普與默克爾的肢體語言(捂臉、拒絕握手等)也可以窺見美歐關係的下滑:

+5

更何況,歐洲內部越來越認識到「自主」的重要性,它並不希望再像冷戰時期一味地追隨某一方,成為大國的附庸,成為大國較量的犧牲品。比如,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此次達沃斯峰會期間再次呼籲歐盟要「戰略自主」。更早的2018年11月,馬克龍呼籲強化歐洲主權,提議法德聯手讓歐洲在全球扮演更強大和更有信心的角色。2020年2月,他在法國軍事學院講演時提出,面對未來可能在歐洲出現的常規甚至是核軍備競賽,歐洲應成為國防和可能的核領域中的自主角色。

全球格局處於激烈的變革之中,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的歐盟不會對美國無條件地支持。但這也並不意味着歐盟會完全站隊中國,價值觀、意識形態等使得它對中國一直持有警惕的姿態,比如默克爾在達沃斯論壇上提到,歐盟與中國雙方在人權等問題上存在「緊張關係」。

歐盟對美國的依賴不是一天就能消失的,德國防長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在美國投票日前一天發表「歐洲仍然需要美國」的署名文章,表示歐洲未來短期內仍然需要依附於美國的軍事保護,應強化跨大西洋關係。意大利國防部長瓜里尼(Lorenzo Guerini)1月11日在《美國國防新聞周刊》(Defense News)發表署名文章表示,歐洲防務的未來必須有美國的參與。歐盟內部既有主張獨立自主的一方,也有繼續支持鞏固與美國關係的一方。歐盟站隊中美任何一方都可能遭遇阻力。

此次達沃斯論壇應該是默克爾作為德國總理最後一次出席,2021年9月大選後,她將退休。在執政的後幾個月裏,她對於全球局勢、中美關係乃至歐洲內部的看法都可能隨着她的任期結束而去。接下來,德國內部是否會有統一的中美政策還不得而知。但至少,默克爾在執政末期對歐盟在中美之間的定位是有見地的,也是有着長遠眼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