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2018】通識科改革不應淪「去政治化」
本周三(5月2日),《星島日報》據消息指教育局將改革通識科,評級將只設「合格」、「不合格」,而非現時的1至5**,課程內容也會有所增減。同日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回應消息指,相關委員會正研究相關議題,局方會適時公布研究結果。新高中必修科過多的問題由來已久,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考試壓力,也令他們無暇修讀選修課,教育局早應剪裁課程。但是通識科的課程內容有其獨特之處,當中「今日香港」、「全球化」等單元補充了香港公民教育多年以來的缺失,不應輕易廢除。
相對於會考、高考,文憑試的必修範圍甚廣。在會考制度下,學生只需要修讀中、英、數三科必修科,到了預科,學生只需修讀中、英兩科,由於必修科只當作半科成績計算,學生有較多時間修讀選修科。在改制後,學生需要修讀中、英、數、通識四科必修科,修讀選修科的課時變相減少;學生更須花上額外時間操練各科試卷,壓力大增。
面對課時不足的問題,修訂課程、考評機制實為唯一出路。在四科必修科中,通識的地位最值得商榷。須知道,通識科的課程原意是培訓學生的跨學科能力,但是在中、英、數以外額外增加通識科,本就減少了學生修讀選修科、擴闊目光的機會,與課程目標背道而馳。至於其課程博而不精,亦早為人詬病。通識科是否與中、英、數三科主科佔同一地位,大有可議之處。故此,對通識科的課程、考評機制作適度修訂,實為合理的做法。
改革通識科的方向正確,但是局方也不應全盤否定通識科的價值。例如通識科「今日香港」、「全球化」等單元,實為教育界多年以來爭取的成果,不應輕易廢除。在殖民地時代,香港的公民教育課程一直奉行去政治化。然而,隨着政制改革,港人的政治參與度日漸提高,加上法治、人權乃建構公民身份的主要部分,中學課程未有涉足相關議題,實在說不過去。
及至1996年,政府發布了新的《學校公民教育指引》,當中包含了人權、民主、法治等議題,只是回歸後,教統局(現稱教育局)一直未有執行。通識科「今日香港」、「全球化」的內容涉及港人身份認同、民主等教育,補充了課程的不足,也有助提升公民意識,教育局不應借課改之名,行「去政治化」之實。
另一方面,隨着教育局推出通識課程,主修通識科的教育學位應運而生,現時中大、港大、教大均設有相關課程,一旦通識科課時減少,或會威脅到在讀生,以至專修通識的老師的生計。局方必須防患於未然,不能在發生問題後,才亡羊補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