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發者|香港主流建制派有沒有改革的動力和能力?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一系列措施。1979年的改革開放是由客觀條件所造成的,1949年經過三十年的幾個政治運動——土改反右大躍進文革,尤其是始於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造成嚴重打擊。中國共產黨若要持續執政下去,必需要進行經濟改革。七十年代的中國經濟情況已經到了一個不能不改革的地步,整個中國社會充滿改革的動力。

中國共產黨向來有調研的底氣,國家前領導人毛澤東在1930年撰寫《反對本本主義》一文,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論述。在中國施政體制裏,調研是十分重要的。改革開放並不是盲目的改革開放,而是有步驟的一個大規劃,所以,八十年代鄧小平領導下的共產黨,能夠一步一步摸着石頭過河大胆啟動改革開放,並按部就班規劃中國的整體發展。

中國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可視作自清末新政(1901年至1912年)以來最大的改革,鄧小平安排輸出大量中國學生到海外留學,在深圳等地設立經濟特區、活化農業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制、開放外商直接投資,整個改革開放的格局逐步啟動起來,達至今天國家的成就。當年國家的經濟情況對比起台灣,香港同胞及其他發達國家的落後,激發起一股決心和動力。中國人有能力毅力,所以達成了全面改革開放的局面。

今年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基本上是另一次中國自我改革的啟動。在中美角力與及全球經濟一體化影響之下,中國需要應變,創造內需,激活投資。在這樣情況之下國家體制必須進行系統性改革,既要發展國家,同時也要顧及國家安全。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基本上是另一次中國自我改革的啟動。(影片截圖)

利益固化問題存在已久

香港民間社會基本上認同香港政府是需要改革的,但是香港主流建制派有沒有這顆決心?有沒有這個能力去推動改革呢?若果真的要推動改革,應該怎樣推動?如何推動?在一國兩制的格局下,香港體制改革應該從哪一方入手?香港改革問題的核心是現在掌控權力的政府官員與主流建制派沒有太大的改革動力。香港的利益固化問題已經存在很久,早在2005年溫家寶曾指出香港「仍有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深層次的矛盾問題就是利益固化問題。

現時香港經濟狀況並未出現極大的問題,不像1978年的中國。香港主流建制派的主流價值觀基本上是見步行步,況且建制派家底厚,香港仍然是「有錢」的地方。香港是一個賺快錢天堂,習慣了一賣一買便可以賺錢,有「規律」地去投機炒賣變成香港經濟發展的唯一定律。房地產業也好,金融產業也好,都追求的快錢。香港沒有一個深層次的創科產業發展,所以沒有出現像韓國三星 (Samsung)那樣的科技集團。

三星於1969年創立,成立初期是一種山寨式產業,但今天成為世界領先的科技企業之一,美國《財富》雜誌2023年世界財富500強排行榜中,三星排第18名。三生的成功源自管理層有理想有夢想去追求。創科實業是很「麻煩」的,又要組織人又要處理很多不同層面的產業生態,香港式的金融地產比較簡單容易。

香港的經濟模式是「自己顧自己」,主流建制派並不需要擁有太高層次的知識團隊技術,便已經可以獲得大量財富。對他們來說,香港已經是天堂,因此根本沒有改革的動力。

香港過去的優勢是穩定。建制派利益固化、不想改革,但是社會裏隱藏了很多不滿,經過長年累月的積聚,終於在2019年爆發。爆發之後國家出手訂立《香港國安法》,立法之後特首李家超提出「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這是需要具體的管治改革方案才能完成的,問題是掌控經濟影響力的各大財團若果不配合,也很難達到成效。

主流建制派缺乏改革誘因

現在是雞與雞蛋的問題︰是政府先檢討政策、推動改革鼓勵投資?還是商界主動研究不同的政府改革方案,建議給政府參考?還是政府和商界可以互動?最理想是各大財團運用它們優厚資源,為香港政府體制改革進行研究分析,並制訂出一系列的改革方案,按部就班地推行。政府和市民也可以參與改革建議。

香港表面穩定,但是社會積累了許多深層次矛盾。(梁鵬威攝)

香港政府目前只能夠用雄厚的財力去維持以量為包裝的活動,諸如搶人才夜繽紛執10間開16間舖這些政治語言根本和體制改革無關。原定今年8月實施的垃圾徵費雖然被取消了,但是垃圾回收機制的研究有沒有跟進?香港垃圾處理體制仍然沒有改革方案。

香港主流建制派沒有改革動力,香港主流企業雖然有雄厚財政資源,但根據分散投資策略,香港只是其中一個投資地方而已,所以對於香港管治改革或者直接參與改革並沒有太大的興趣。做旁觀者反而隨時可以抽身離場。

當香港主流建制派沒有改革意願,改革的動力從何而來?怎樣啟動?若果大家根據傳媒報道和社交媒體言論做一個大數據分析,結論會是大部分市民認同施政體制需要改革,但是大家對應該怎樣改革又摸不着頭腦。這一方面,調研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若果要改革體制的話,是否由地區行政體制開始,推動類似內地、日本很多大城市的區長制,促成地區經濟發展以及創造區與區之間的良性競爭?地區行政應該是香港改革的一個核心,但建制派與及政府官員似乎沒有太大的興趣。2023年民政事務總署成立關愛隊,顧及少數族裔、長者病患者需要,但只是隔靴搔癢,真正需要被關愛的未能受惠。例如劏房問題、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需要有地區行政體系去領導處理,才能夠啟動活化社區經濟、創造產業價值的可能。

另一個是運用科技的問題。今年2月政府設立工業專員(創新及科技),職責是推動新型工業化,但是專員的職級是否擁有足夠能力去推動?這其實是需要政務司或者特首親自統領的。政府設立「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的目的是什麼?以什麼成效為目標?似乎也說得不太清楚,連摸着石頭過河也談不上,甚至是連石頭也不去摸。

香港是一個很奇怪的地方,用工程師思維去規劃,而不是以規劃的觀念去規劃。例如,無障礙通道是一個規劃問題,但是政府把它演繹為工程。在行人天橋旁大量興建千萬元的無障礙白金升降機,或是在附近無住宅區的高速公路加建大量隔音板,根本不符合成本效益。這些現象出現,是因為政府不用規劃的方法去規劃工程,而只是把工程的方法強加在規劃之上。

當全世界都推動綠色交通,例如單車,在上海或東京步行和單車是一個生活潮流,但香港政府工程師所主導的交通運輸規劃卻沒有單車這項元素。香港在這方面其實並不國際化,頂層根本沒有動力和能力去解決問題。日本、韓國、內地經常吸收西方最新的規劃方法去實踐。中國目前建築方法日新月異,到深圳看看,公園設計師由來自國際、歐洲、日本等地的設計名家去做。香港仍然是政府內部工程師委託幾家商業建築師,設計來來去去都沒有什麼突破。這是因為香港建制派沒有太高的美學要求。

今年特區成立27周年的平面設計標誌,看上去只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但批准這些種劣質設計面世才是十分令人悲哀的問題。香港政府連基本美學指標也拿捏不住,這是令人感到十分慨嘆的。

特區官僚需要中央「叫醒」?

香港主流建制派的心態(mindset)問題如何改變?可能只有中央才有能力給政府官僚體制一個叫醒電話(wake up call)。港澳辦應該強化對香港管治改革的調研,或者鼓勵香港不同機構去進行這方面的深層次研究,提出方案與部署。

由於目前香港經濟仍有很大很強的實力,除非未來中美角力升級,美國透過損害香港經濟來對付中國,否則香港仍然是有很大的價值。但是若果有朝一日中美角力真的升級,美國用打擊香港來打擊中國,到時香港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危機會否真正出現?這是後話。

總括來說,香港社會的共識是政府需要改革。但是改革由誰來啟動?怎樣啟動?特首李家超當然有主體責任,但是他有足夠能力和影響力去改變17萬名公務員的利益固化官僚心態嗎?當大部分都是抱着「拖得就拖」官場風氣的時候,推行改革絕對是特首的最大挑戰和考驗。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