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改革——從的士車隊說起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公布向五間公司批出的士車隊牌照,包括三個市區車隊及兩個混合車隊,每個車隊的規模介乎300至1000輛的士,合共提供超過3500輛的士,佔全港的士近兩成。

車隊中超過四成的士,亦即約1500輛為新車,其餘的車齡亦不會超過三年。各車隊均會提供一定數量的輪椅的士和豪華的士,以及超過四分之一的電動的士,以照顧不同人士的出行需要及推動綠色運輸。

車隊的士將設有全球定位系統、行車記錄儀以及司機監察系統,並提供網約服務及多項電子支付方式。乘客亦可就司機服務評分,並設有處理投訴機制。政府期望的士車隊可以在行業中起示範和帶頭作用,加強乘客對的士服務的信心,逐步改善行業發展前景。

我們當然希望車隊制可以提升的士服務質素,但能否吸引市民乘搭,以至於乘客和司機一同受惠,還是不無疑問。須知道的士的載客人次江河日下,並非個別司機不夠禮貌。須知道司機所掙不多而乘客往往受氣,根本原因在於車牌擁有權的結構問題,加上市場封閉。

的士牌照多年來維持在1.8萬個,不但早已脫離社會實際需要,而且牌照當中四成由1000個公司持牌人持有,租車的司機只能無奈接受昂貴車租,每日開工頭幾小時都形同「白做」。今次名義上政府是發出的士車隊牌照,實際上只是引入車隊制度,並不會令1.8萬個的士牌照有所增加。

再者,獲發車隊牌照的五間公司原本已經擁有多個的士車牌,他們現在只是要改變現有的士的運作形式,非但市面上的點對點交通供應沒有增加,的士司機所得的待遇會否改善亦為未知。正如立法會審議法案時,議員田北辰已形容做法只是「塘水滾塘魚」,「整體供應沒有增加,導致希望召喚Uber的士的人仍然難以召車,只能召喚『白牌車』。

即使的士車隊制度有望緩和目前的服務及市場問題,但顯然稱不上為「改革」。相反,不論是立法會議員抑或社會,早已有聲音要求開放的士市場、引入網約車服務,甚至有建議政府回購的士車牌,打破目前的擁有權制度。後者才能算為改革。

「改革」兩個字,近來成為政界關鍵詞。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二十屆三中全會後會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寄語香港通過改革以實現更好發展,甚至要求政府銳意改革,主動作為。但是要怎樣改革,哪些政策算為改革,各界似乎依然莫衷一是,殊不知例子就在眼前。

改革當然不是非黑即白,尚有程度之分。正如十八屆三中全會作為分水嶺,其前的改革被中央形容為局部探索、破冰突圍,此後的則為系統集成、全面深化。如果的士車隊制度作為一個起點,或許仍然能夠作為一次局部探索、破冰突圍,以期在中短期內開放市場、引入網約車平台,全面重構點對點公共交通。若然止步於此,那肯定不會是三中全會的改革精神。

在夏寶龍寄語陳茂波銳意改革之際,不只財政司轄下之運輸及物流局要推動改革,發展局、房屋局、商務及經濟局等同樣應針對結構問題,拿出稱得上為「改革」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