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動奶酪的總理 李克強留下改革身影

會動奶酪的總理 李克強留下改革身影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卸任國務院總理才七個月,李克強以六十八歲之齡猝逝,無疑來得很早,叫人意料不到。新華社周五(10月27日)早上亦只能簡短報道,官方訃告待傍晚才發出。

李克強對民生的重視已經毋庸多言,一句「六億人月入一千」充分體現了他的「貼地」。身在北京中南海,卻非常認識和關心二、三線城市以至農村人民的生活。而李克強不只「貼地」,更有改革的手段,能夠把關懷化為行動。

李克強2013年接任總理,同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了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路線。李克強作為國務院總理、中央深改委副主任,可以說就是深化改革的執行人。

李克強在第一個五年任期內,每年在兩會的記者會上都強調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折射出其推動改革的困難。誠如他自己曾說,面對深層次矛盾,「複雜性和難度前所未有」;「改革會觸動利益、會動『奶酪』,你放權,有些人的權就少了」。在任十年,他持續簡化各類行政審批、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和就業創業,用行動證明了「吾道一以貫之」。

無怪乎官方訃告對李克強在任總理的政績,五提「改革」二字。當中尤其指出他「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以及「持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體制改革,統籌推進財稅、金融、投資、科技等重點領域改革,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也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由此可見,李克強作為國務院總理、中央深改委副主任,可謂不辱使命地履行了深化改革的任務。

李克強得到的肯定不只來自中央,從其逝世後的坊間輿論亦可見,廣大民眾予以認同。民眾作為政府施政的閱卷人,不只聽其言、觀其行,更是第一身判斷李克強有否「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官方訃告形容他「著力解決好群眾就業、教育、住房、醫療、養老等方面的突出困難,兜牢民生底線」,相信亦是李克強希望留下的理念。

改革進行時|重要領域 重點突破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改革」在當前世界範圍內發生着的劇烈變化當中是一大關鍵詞。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剛滿一個月,已推行了一系列激進變革,對美國內政外交帶來顛覆性影響。在「特朗普變法」衝擊下,歐洲被迫開始探尋自己的改革之路。對香港來說,2025年更應該是全面推動改革的一年。

隨着中央的強力推動與香港政府的積極呼應,「香港要改革」自去年下半年以來迅速在香港社會形成廣泛共識,接下來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改革」。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回歸25周年慶典上提出「四點希望」,示意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這既是對內地過去四十餘年改革的經驗之談,也是香港接下來推動結構性改革的大方向。

《香港01》從創刊伊始就喊出「香港要改革」的倡議,在香港的「改革元年」,我們以內地改革和美國改革作為參考,同時選編國家啟動改革開放以來有關改革的代表性文章,為香港的改革添薪加火。此為系列文章第六篇,來源《人民日報》2012年3月29日。

近日,今年經濟體制改革重點確定。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等,將成工作重心。實際上,從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到加強社會管理創新;從調整收入分配差距,到破解各種民生難題……近年來,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一直就是解決矛盾的支撐點、克服困難的突破口,確保了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當改革從「摸着石頭過河」進入攻堅克難的深水區,重要領域的重點突破,必然能將改革不斷推向深入。

廈門經濟特區40周年。(新華社)

實際上,這又何嘗不是中國改革一以貫之的路徑選擇?改革初期,「聯產承包」推動農村發展,撬動整個中國的改革進程;上世紀90年代,「分灶吃飯」激發地方活力,賦予持續發展的深層動力;進入新世紀,「科學發展」更新治理思路,奠定轉型升級、又好又快發展的嶄新格局。

從改革全局來看,關鍵環節「一子落而滿盤活」,關係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點;重要領域「牽一髮而動全身」,關係到改革成敗,是改革的重中之重。突破重要領域、打通關鍵環節,將是下一步改革的關鍵,對推進改革大業至關重要。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胡錦濤同志在慶祝建黨90周年紀念大會上再次要求,「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30多年來,中國的改革本身就是循着從易到難、從局部到全局、從增量到存量的順序展開。漸進式的改革之路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全新階段。進一步深化改革,要解決的大多是涉及面廣、配套性強、利益關係複雜的問題。醫療、教育、社保,每一項舉措的推進,都關乎億萬人民的根本利益;財稅體制、戶籍制度、收入分配,每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涉及整體性、全局性的根本問題。

後金融危機時代,政府與市場如何各盡其責?分稅制改革走過近20年,中央與地方及地方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如何合理優化?城鎮化率超過50%,城市與農村如何協調發展?生產總值全球第二,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如何齊頭並進?社會轉型不斷深化,政府與公民和社會組織如何互補短長?如果說改革是一盤大棋局,回答好這些問題,就是理順各個棋子之間的關係,確定戰略中的主戰場、找準進攻中的主方向。

在改革的重要領域、關鍵環節上不斷攻堅克難,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任何人也無法迴避。只有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才能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只有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才能理順中央與地方及地方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係,更好地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只有深化土地、戶籍、公共服務改革,才能理順城市與農村的關係,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只有推進社會事業、收入分配等改革,才能理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有效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只有推進依法行政和社會管理創新,才能理順政府與公民和社會組織的關係,建設服務、責任、法治、廉潔政府。這些重要領域的關鍵問題,考驗着我們改革的智慧和技巧,更考驗着我們改革的決心和勇氣。

從這些重要領域與關鍵環節出發,《政府工作報告》劃定了今年改革的六項重點任務。無論是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還是推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無論是深化價格改革,還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無論是積極穩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還是加快推進政府改革,這些領域都積累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也面臨着不少新情況的挑戰。面對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只有積極深化改革、妥善解決問題,才能推動「中國號」巨輪破浪前行。

重要領域,重點突破。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把頂層設計與末端治理結合起來,把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結合起來,以人為本、統籌兼顧,明確主攻方向、突出戰略重點,就一定能讓改革健康穩妥向前,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強大動力。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