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改革誰下台 ——香港需要深刻認識鄧小平這句話
「改革」一詞在最近一段時間成為香港政壇關鍵詞,資深傳媒人劉瀾昌接受《香港01》專訪時,更是直言「中央對香港改革的要求很強烈很迫切......如果港府再不改革的話,現任特首恐怕也很難連任」。現屆政府任期剛剛過半,談連任也許言之尚早,但中央明確要求改革、香港必須拿出實際行動,已是有目共睹的不爭事實。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上周五(9月20日)會見率團訪京的行政長官李家超時,便再度表達了對香港推動改革的期許,這是他在不足兩個月內當面對特區政府主要官員提出香港需要改革。7月23日接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時,他表明香港需要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這次面對治理香港的「第一責任人」,他把香港應該如何以改革促發展說得更明白。
香港要推進「各領域」改革
港澳辦發布的新聞稿引述夏寶龍稱「相信特區政府一定能夠乘三中全會東風,團結帶領社會各界主動識變、應變、求變,積極穩妥推進各領域改革」。這句話實際上呼應了他在兩個月提出的應該「把握機遇、銳意改革、主動作為」,三中全會東風正是香港需要把握的「機遇」,而特區政府需要的「主動作為」是團結帶領社會各界積極穩妥推進各領域改革。這實際是再次提醒特區政府承擔着治理香港的主體責任,在推動香港改革的道路上要同樣責無旁貸,而且,正如國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是完善各方面的制度,香港的改革也需要「各領域」推進,全方位展開。
夏寶龍不僅對特區政府表達「展現更大作為」的期許,還對香港社會各界提出了支持政府推動改革的「希望」,當中尤為引人矚目的是指出「特別是工商界、企業家」。商界對香港「拼經濟、搞建設、謀發展」的重要性無可置疑,夏主任發言時突顯其重要性,說明香港經濟發展是中央緊迫關切的問題。與此同時,若把對商界的「特別」着墨放在改革的框架下理解,也許還有另一層深意。
根據港澳辦新聞稿,夏寶龍會見李家超時稱讚特區管治團隊「堅決貫徹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眾所周知,國家主席習近平近年對香港耳提面命的指示凝聚為兩個「破」——破解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與破除利益固化藩籬。深層次矛盾的形成與既得利益的存在息息相關,而提起既得利益,普羅香港市民第一反應必然是「地產霸權」,因此不少人把「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等同為「打倒地產霸權」、「鬥地主」。毋庸諱言,商界確實是香港既得利益的核心群體,同時也是深層次矛盾的結構要素,不過,阻礙社會發展的不是商界本身的逐利行為,而是與其緊密相關的「藩籬」和「深層次矛盾」,它們才是真正要「破」的目標。
夏寶龍在去年底已明確指出,在香港整體利益面前,任何個人、企業、組織的利益都是小利益,香港的最大共識應該是讓廣大市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換言之,破除利益固化藩籬不是「鬥地主」,而是要重新理順社會利益結構,維護市民整體福祉。熟悉中國政治的人都知道,中共用辯證思維去認識與解決問題,「破」與「立」構成一組對立又統一的關係,有「破」就有「立」,不是「破而不立」,而是「破立並舉」。「立」離不開商界的參與,但政府既然承擔着社會治理的主體責任,也就是「立」的最重要主體。用當下時髦的語言來說,只有政府有能夠把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更好地結合起來。
「誰不改革,誰就下台」
「有為」已是特區政府明確提出的施政方針,但能否把認識轉化為具體行動才是檢驗治理效能的決定性因素。正如劉瀾昌所言,即使政府積極做事,但若只是邊邊角角的事情,不是關鍵性的,也就不足以解決香港內部的根本矛盾。劉瀾昌認為特區管治架構的三大弊端是香港改革的重中之重:一是缺乏宏觀決策思維,二是重視程序輕視效能,三是未能妥善調和不同群體利益。這其實已非一家之言,而是在社會有廣泛共鳴,甚至也是一些主要政黨的看法。民建聯主席陳克勤便曾指出,要完成香港改革進程,管治團隊就需要破除治理思維上的條條框框;工聯會會長吳秋北也直言,新時代對愛國者治港的要求是「想幹事、會幹事、能幹事、幹成事」,那些可能導致不作為的制度都要改革。
顯而易見,政府的改革是所有改革的起點,尤其是頂層結構的執行能力,這也是「如果港府再不改革的話,現任特首恐怕也很難連任」此一警示的題中之意。對國家改革開放歷程有所認識的人更會明白,它絕不是一句空話。香港社會對鄧小平1992年南巡時發出的「誰不改革,誰就下台」絕不陌生,這句沒有「如果」的話鏗鏘有力地展現了中共對改革的堅持與對治理者推動改革的要求。夏寶龍7月首提香港改革時表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面臨內外環境深刻變化的香港同樣需要識變、應變、求變,香港要避免在國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裏掉隊,是時候刀刃向內、自剜腐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