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逝世|01專訪李山:悼念李克強 最好方式就是堅持改革開放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十八屆、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原總理李克強於10月27日0時10分在上海逝世。李克強擔任總理10年期間,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始終堅持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方能有今日成果。《香港01》專訪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紫荊黨創始人之一的李山,從其過往向李克強建言「改革紅利」政策受到採納,以及隨側協助改革省屬國有企業的經驗,細部評價這位平實且接地氣總理的經濟功績。
香港01:您如何評價李克強主政期間的經濟工作表現?
李山:李克強擔任總理期間,中國取得的經濟成就是他的主要功勞,他一上任就提出「改革紅利」政策,認知要從改革中去找到經濟發展動力;同時他也是一個好總理,做事勤勤懇懇,風格親民也為民,非常符合中國傳統對於宰相的期望。
李克強在政期間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方方面面的挑戰相當巨大,國際有中美開打貿易戰,國內又遇新冠疫情侵擾,施政可謂艱難。從李克強就任總理到卸任,這個世界的變化太大了,但在國政的大方向上,依舊可以看到他秉持「改革紅利」的思路努力前行,儘管挑戰巨大,但整個中國政府與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改革開放旗幟不渝。中國經濟在他卸任後的如今,能有這樣的成果,已是來之不易。
我認為,改革還在路上,儘管中國面對新的挑戰,但「危中有機」,自然還是要繼續堅持進一步的改革。我們今日懷念李克強,也不光是讚揚,最好的悼念方式,應是把他的理想繼續進行下去。
香港01:您過去在李克強即將出任總理前,曾寫過一篇文章,內容便提到「改革紅利」。
李山:在18大北戴河會議期間,一般預料李克強將新任國務院總理,我當時特別寫了一篇文章《積極完善市場體系,保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如今回過頭看,那時中國發展情況與今時其實有相似之處——各界對中國經濟前景浸淫在悲觀氛圍。今天,「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的問題,各界當年也在問,都在質疑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潛力不再,包含人口紅利、後發優勢等等都要消失。
我作為經濟學家,過去在內地工作,也曾為前總理朱鎔基寫過政策建議且被採納,當時眼見悲觀情緒瀰漫,便不俊寫了這篇文章,想要建言給決策者、寫給李克強,特意將這篇文章送進他辦公室。隨後,在李克強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便首度提出「改革紅利」概念,綜觀他諸多改革措施與具體內容,與我這篇文章所示幾乎一模一樣,因此我相信他當時即採納了我的意見,這也體現出他廣納各方意見的開明一面。
更久之前,早在李克強還擔任河南省長時,我領導中銀國際擔任河南省政府財務顧問,也曾協助他改革省屬國有企業。在我90年代末,從美國回國工作以來的四位共和國總理中,唯獨李克強沒和我面談過,但我一直敬佩他清明廉潔、任勞任怨的人品。
我認為,一直到今天,我們都不能去說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因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依然很大,只要「改革紅利」繼續存在,中國經濟就不需要悲觀。
但有一個重點要注意,改革與開放是相關的,要改革,就要開放。與此同時,也要事在人為,領導者要有能力、有理想去推動,「改革紅利」才會發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李克強作為有領導力的好領導,會被後人所懷念。
香港01:您認為延續「改革紅利」的關鍵是什麼?
李山:面對新的挑戰接踵而來,就要在改革開放的旗幟上,繼續進步,紅利才會發生。但我說的是一個機會,畢竟中國有很大的優勢,如現在是世界第二經濟體,在新能源、汽車、電池、光伏等產業領域都獨占鰲頭外,中國在旅遊消費數據增長方面,在疫情之後的表現也特別強勁,港人踴躍北上消費就是一個例子。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改革開放40餘年,積累了很好的存量,現在只需要堅定不移、萬眾一心搞好改革,在好的領導下,堅持國際化開放,如「一帶一路」、大灣區經濟一體化,把這些政策做下去,且必要同步思想解放,不要一直懷抱悲觀的想法,要看到自己的優勢,要有自信心才能成事。預期自己沒戲,那結果一定是沒戲。
我也承認,中國現在面對的問題與過去的當年都不一樣,過去的挑戰確實比較容易。對比過去中西發展,中國過於落後,在許多事上只要照抄西方就可以;如今的問題,已經不是抄抄作業就可以解決,更何況西方現在也不願給中國抄了,甚至反過來對中國祭出制裁。
不諱言,中國現在要回應的挑戰當然大,但人類發展所有的進步,都是透過克服挑戰而來,沒有挑戰反而不行。回顧改革開放40年間,也是充斥中國發展紊亂、經濟要崩潰的說法,但正因為萬眾一心、解放思想,所以這些說法沒有成真。
眼下的中國確實有很多問題,如貪污腐化、房地產行業的高負債等問題確實存在,但不要忘記,現在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期間自然會有陣痛。要我看中國現在的發展問題,信心無疑是最寶貴的,只要方向正確、堅定改革開放,中國就會成功,高速增長是會回來的。李克強過去曾說「長江黃河不會倒流」,就是這個意思,也是這樣的信心。因此,我對於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依舊保持樂觀。
香港01:中國經濟發展在不同階段都遭遇困難險阻,也都順利尋得方式克服取得進步,回顧中國改革開放歷程從來如此。
李山:可以這樣理解,正因為中國共產黨有不斷學習的能力。中共不是不會犯錯,但向來會透過學習,去克服新的困難。在四十年前看中國發展,那很容易悲觀,但四十年後回看,則已成為人類發展的一項奇蹟。縱然中國國運在走,但實事求是來說,包括李克強在內,中共總會湧現一批有執行力、有能力帶領進步的領袖人物,來主持國家發展。
香港01:結合局勢變化,您同意改革開放過去主要面對內部發展不同階段的問題,現在的主要挑戰受力於外部?
李山:首先,改革開放要並行,沒有開放,改革無以成事;反之,要有改革才能開放,否則也無法與國際接軌。中國現在矛盾的重點在於,自身經濟體量龐大,很多行業甚至有產能過剩問題,必須透過全球化消化過剩產能,現在的開放是雙向的,不同於過去的開放,主要是引進,現在是既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
所以,面對西方對中國推動「脫勾」,中國必須反對「脫勾」,要更進一步擁抱全球化,這才是對中國最好的策略,也有益於全人類。中國的崛起就是全球化讓落後國家受益的最好例子,中國過去受益了,也要讓其他國家有這樣的機會。中國要越來越參與國際事務,才能擴大走出去的空間。
所以我說改革開放也是「雙循環」,縮小到以香港回應大灣區一體化為例,邏輯便很清楚。如果香港只看向大灣區,那對於香港沒有什麼特別優勢,甚至會被邊緣化,香港只有成為世界橋樑、通往國際化,才能體現香港之於大灣區內其他城市所沒有的優勢。
最後,中國召開「一帶一路」峰會是這個意思,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說,「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都是同一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