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明白「發展才是硬道理」|于品海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針對香港管治提出具體要求的講話言猶在耳,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也發表了對治港的看法。兩篇講話的差異只是內容長短,實際都是在講改革和發展。如果夏寶龍主任的講話更像中央政府過往對香港喊話時的循循善誘,駱惠寧主任的講話就是一針見血,全文只有七百多字,連客氣話都沒有。然而,估計大多數人依然不理解其要傳遞的資訊,因為它是在講一些香港官員不熟悉、市民不習慣的「發展」。「發展」這兩個字大家都懂,但在今天的香港,在駱惠寧主任的語境中它究竟代表什麼,卻難以有統一認識。
中國共產黨四十多年前提出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是中國和平崛起的關鍵政策,但在企業界和地方政府的口中,「發展才是硬道理」是更為直觀和具體的普及認識,它是鄧小平1992年南巡時所說的一句大白話。經歷過成功的實踐,「發展」的道理也是有所發展,在胡錦濤時期成為「科學發展」,在習近平時期成為「新發展理念」。
如何「科學」?什麼是「新」?需要更具體的解釋,讓抽象或口號式的用語轉化為具體施政指引,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範疇,很好地闡述了「科學」與「新」之所在。從「發展才是硬道理」演變為「新發展理念」,就是從「摸着石頭過河」升級為「頂層設計」,它說明了中國改革開放從粗獷走向精細,從概念走向現實,而且更為飽滿,更是對國家治理在範式層面的大步轉移。
GDP增長不等同「發展」
作為「先進」經濟體的香港為什麼要被「落後」的內地要求做好「發展」這項工作——這恐怕是香港社會普遍存在的疑惑,也是不少人聽不明白駱惠寧講話主旨的緣由。這種心態反映香港人對經濟的認識還停留在上個世紀——以人均GDP作為標準來比較,內地確實比香港「落後」,但這種過時和膚淺的經濟學認知早就被拋棄。GDP增長當然可作為發展的指標之一,但絕不等同於「發展」。西方所有經濟體的人均GDP都比中國的大概一萬美元要高,但中國的發展卻被公認為是驚人的,西方不少經濟體人民的生活比中國人民存在更多挑戰。以希臘為例,它的人均GDP曾經超過三萬美元,這幾年跌至不足兩萬美元,但依然比中國高近一倍,可是,如果沒有歐盟的幫助,希臘經濟早已遭遇滅頂之災;意大利人均GDP在十年前就超過四萬美元,今天也有三萬多,但其經濟實力明顯比中國差。這些簡單對比已能說明GDP規模和發展的不同意義。
從GDP規模計算,美國是第一,中國第二,若計算人均GDP,中國甚至是排名接近八十,但從發展的視角做比較,無論是質和量,中國必然是世界上第一。由於GDP已經無法說明某個經濟體的實際能量,所以才出現了購買力平價(PPP)的參數,以此說明GDP必須經過不同經濟體之間購買力權重調整,才可以更好說明GDP的真正經濟含義。用發展動能來理解PPP其實更好,只不過它還沒有數字上的表達形式,還需要經濟學家繼續努力。然而,中國的發展動能實在太驕人,雖然沒有普及接受的指標,但也已經被世界各國普遍承認,更何況用GDP年增速或者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佔比計算,又或者用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工業生產規模以及世界最大的貿易國地位,中國人對國家的發展政策高度支持這些事實來衡量,中國的發展動能都是無可匹敵的,也是因為這樣,中國絕對是世界上最權威的發展專家。
香港的問題很清楚,它在舊有的發展路徑上已經不存在任何發展空間,必須從更高的發展層次重新思考。駱惠寧主任講話的主旨就是告誡香港人必須專注於這種新發展路徑。對駱惠寧而言,這個新發展路徑有三個方面:認清國家規劃要求,全面把握香港的發展方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斷提升香港的競爭優勢;善用國家政策支持,努力開創香港發展新未來。
由於「不習慣」,香港社會或許還是會以「套話」來理解駱惠寧的講話。那麼,他究竟說了什麼,用香港人的語言又應該如何解釋?駱惠寧認為香港的傳統發展模式必須被拋棄,而且要改革得徹底,中央政府在十四五規劃中就此給出了改革方向指引,它是以國家的新發展理念為基礎,既有從國家發展雙循環的視角,也有世界正在發生大變局的背景,這次改革不是針對一邊一角的,而是全域的,甚至是文化的。駱惠寧指出,香港的傳統優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自己與內地的關係,而這一次改革所依賴的,同樣會是來自內地的經濟動能。他特別強調香港要注意兩個「機遇」,「全球發展的最大機遇在中國,香港發展的最大機遇在內地」。
如果香港能夠很好利用自己在內地的機遇,當全球都聚焦在中國的發展時,香港自然會加倍受惠,也就是既從中國的發展找到動能,也在世界的發展中獲得動能。但機遇不會是從天而降,香港必須強化自身的競爭力,這又要回到改革這個關鍵詞上。如果香港還是像以往那樣蕭規曹隨、等運到,那就會錯失機遇,或者說,用原來的那些雕蟲小技,根本無法掌握新機遇。用這種視角去理解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所說的「蘇州過後無艇搭」,或許會容易明白其背後的意思。
香港必須接得上改革篇章
駱惠寧在講話的最後一段再次強化了「發展」就是「改革」的主題,他指出發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手段,沒有發展,其他的都無從說起,而且中央政府之前的一切強力動作都是為發展製造客觀環境。我在對夏寶龍主任講話的說明文章非常明確地指出,中央政府堅定認為香港實施改革才是真正的「鬥爭」所在,這一次駱惠寧主任的講話說明白了「改革」和「鬥爭」之間的內在關係。只有通過改革和發展,社會才能穩定繁榮,這就是鄧小平所講「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本質意思。既然動亂已經發生,止暴制亂必然是當務之急,但也要認識到,它不可能直接解決社會的深層次問題,更不會是為了展現權威而已,它是要社會能夠徹底和真正啟動改革,為動亂斬草除根。中共官員應該是唯物主義者,也就是說,他們會從社會的深層次結構去思考問題,不會相信社會動亂是隨意的,也不會相信它只是因為某種社會事件偶發的。
「發展」的詞義在香港人心中是中性的,不像「改革」更能觸動人心。要很好掌握駱惠寧主任講話的意義,將「改革」和「發展」交叉和融合理解是必須的,而且要通過「新發展理念」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範疇,去理解國家對發展的認識,以此審視香港應該如何推動發展和改革。當我們細心解讀這次十四五宣講團的行程和宣講內容,就會發現,中央政府已經翻過了止暴制亂的一頁,快速接上香港改革的下一章,希望香港的官員和社會精英能夠感受到和接得上,千萬不要讓中央再一次抬起雷霆萬鈞之手,像設置國安公署那樣,在香港設立「發展公署」,這幾年的經驗應該教育了我們,被改革和被發展的感受不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