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社工的邵家臻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自從於香港浸會學院社工系畢業之後,邵家臻一直活躍於社會,緊貼時代脈搏。先是90年代在荃灣做社工,踏入2000年後又轉到天水圍「執仔」,一度成為傳媒報道中的天水圍問題專家。前線的經驗令他很早已能道出「天水圍最大的問題便是天水圍,政府當年規劃失當⋯⋯令元朗成為全港虐兒虐待配偶、家庭問題及綜緩第一,政府肯定是虧欠了所有元朗區及天水圍居民。」

由資深社工和文化評論人到重返浸大社工系執教鞭,邵家臻涉獵的範圍不只是青少年和天水圍問題。他曾經找來周秀娜支持最低工資33元,又關注國民教育科。2011年循社福界成為特首選委之後,他對政治的參與有增無減,甚至踏上「佔中十死士」之路,並循功能組別進入了立法會。

2016年至2020年出任立法會議員期間,邵家臻提出過檢討綜援計劃動議,更獲51名跨黨派議員贊成通過;檢討院舍條例與整筆過撥款政策的建議獲政府答允,推動政府由拒絕處理到願意處理。

邵家臻因為「佔中」而於2019年4月被判囚八個月,這一方面令他缺席了街頭騷亂最激烈的時期,另一方面令他的關注自此轉向在囚人士的權利。不論是他有份施壓,抑或懲教署的自發檢討,最終監房的菜單有所改變,囚中又加裝了牛角扇,並安裝較通風的新式閘門及窗戶。囚權組織「石牆花」成立不到一年即解散,邵家臻對在囚人士的支援卻未曾停止。終其一生有過許多身份,但邵家臻始終扮演着社工的角色,對弱勢權益的關心毋庸置疑。

社工應該是推動社會改革的中堅

事實上,社福界議員由張超雄、張國柱到邵家臻,都鮮明地追求公平正義、民主自由。香港的社工界除了長年服務社會之外,不少都抱着一定的政治理念,甚至有反體制的傾向。就好像香港的宗教界也出了不少關心弱勢、為基層爭取權益的人物,諸如為無證兒童爭取香港居留權的神父甘浩望、曾經爭取成立東區醫院的牧師朱耀明。縱然2019年的社會騷亂期間,一些人被群眾壓力和時勢牽着鼻子走,甚至成為違法示威者的一份子,但這只反映了社工和宗教界並無超然的能力,免受躁動的民粹主義影響。

我們不但無法否定這些人為香港進步扮演過積極角色,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社工和宗教團體仍然在為香港的進步而努力,希望改善弱勢群體的生活。畢竟向政府、建制爭取權益,本來就不是反政府、反政權的同義詞。五年前的騷亂雖然令人一度迷失方向,但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從來都是香港所需要的。而在其中,一些敢言、進取的社工和宗教團體就是香港特色的重要部分。之前如是,現在仍然如是。

香港過去的成功有賴許多人的努力,有社工和宗教界的付出,有工商界的貢獻,有專業界別的知識和才能,也有公務員團隊的廉潔奉公,以至泛民和建制派都各自發揮過不同的作用。提出任何批評都不應該是為了撕裂社會,更加不是要令香港內耗,令香港人對立起來。這樣的錯誤已令香港錯失過多年光陰,以至真正的改革乏人問津,發展停滯不前。現在歷史既然已翻過一頁,我們就應該將焦點放在改革,就好像社工專心服務市民,為社會作出貢獻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