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改革認識.四|這是全新的「一國兩制2.0」

撰文:于品海
出版:更新: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近日借《港區國安法》頒布一周年活動的機會,就香港政治提出了中央政府多年來最詳盡的說明和要求。《香港01》認為,夏寶龍的講話是號召香港實施改革,香港社會若轉換一下思維去解讀,相信會在其中找到香港政治的出路。
本系列文章合共十篇,每日一篇連續刊出,從十個方面分享對夏寶龍講話的認識,思考香港面對的挑戰。本文為第四篇。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最近的講話中強調,「中央實行『一國兩制』方針不會變、不動搖,確保『一國兩制』實踐不變形、不走樣。」然而,這個「一國兩制」是否依然是香港人之前認識的那個?老實講,它不會是同樣的「一國兩制」,更不是我們過去二十四年習慣的「一國兩制」。

為什麼?根據夏寶龍的說法,新的「一國兩制」將會是「新形勢下」的「一國兩制」,香港人將與全體中國人「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用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這種說法至少是否定了過往區隔的、被動的、消極的「一國兩制」。區隔的「一國兩制」不會「共擔責任」,被動的「一國兩制」不會重視「民族復興」、消極的「一國兩制」怎會將注意力放到「偉大榮光」之上。

「井水不犯河水」令香港蹉跎了二十四年

從過往的經驗看,不少香港人對這種轉變感到抗拒,既因為不習慣,更因為對內地的偏見。夏寶龍的說法正是要改變這種習慣和偏見。更關鍵的是,「一國兩制」不可能是區隔的、被動的、消極的,這種「一國兩制」很容易培養出分離主義,最終必然使同一國家中兩種制度之間發生衝突,造成傷害,而成功的「一國兩制」必然是融合的、主動的、積極的,如果「一國兩制」不成功,中國共產黨將會失去自己非常重視的核心優勢,難以想像香港的繁榮穩定可以實現和保持。

精英與草根階層的隔閡愈趨嚴重,政府卻認為自己對社會公平正義不需要承擔責任。(Getty Images)

回歸之後的香港和中央政府有着錯誤的共識——香港非常先進,在治理的各個方面都比內地優越,既然如此,香港人應該根據自己的想法管治香港,結果是「井水不犯河水」,相敬如賓,甚至可以說是若即若離。很可惜,時間不是靜止的,內地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超越香港,香港這個「二世祖」卻因為傲慢而止步不前,從新加坡如何超越香港就可以知道香港是怎樣成為龜兔賽跑的失敗者,更何況內地不是烏龜。

只有井底蛙才會在一小片天空下幻想。過往的香港社會毫無進取心,更看不見自己的不足之處,甚至在「一國」議題上擺出愛理不理的態度,不少自以為是的精英認為香港雖然屬於中國一部份,但事實上是西方文明陣營的盟友,這種心態當然為後來的港獨提供了心理指引。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公民黨,作為「大狀黨」,它當然知道「自決」是指向「獨立」的政治術語,但它一方面強烈表達自己絕不支持「港獨」,同時卻宣布自己認同「自決」的立場,這種矛盾怎能不在情緒高漲一刻輕鬆轉化為分離主義?

我深信包括公民黨在內的大多數社會精英在過往某個時刻會心存僥倖,認為如果中央政府認可,「獨立」對香港肯定是好事。這種想像愚不可及,毫無客觀基礎,如同紐約居民想像既然自己的稅收大多數貢獻給聯邦政府,為什麼不應該獨立。其實,這些香港精英看見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嘗試自決時歐盟採取什麼態度,就應該想像到自己的窘況,更何況在這個層次的問題上,香港相對於中國內地根本毫無影響力。

部份香港人懷念英國的殖民統治,認為港英時期的香港曾經享有民主自由、人權獲得尊重。(余俊亮攝)

香港精英之所以有這種想像,主要是因為中西方之間曾經存在極大財富差距,加上殖民地教育和文化薰陶,自以為可以分享西方文明的「偉大榮光」。普通人有着這種想像無可厚非,更何況香港人長時期受到自由主義的培養,對於集體和民族的意識已經逐步消磨掉,獨立思考也只存在於某個狹小領域中,對歷史和國家的意識變得虛無,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傲慢的支持下懷念英國的殖民統治,甚至睜眼說着港英時期的香港曾經享有民主自由、人權獲得尊重之類的瞎話,就有點像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顯得愚昧可憐。

融合、主動、積極才是成功基礎

事實上,港英殖民地統治時期的香港也是「一國兩制」,政治上是英國屬土,制度上卻與英國本土毫無相似性,沒有選舉,缺乏政治自由,基本人權不受尊重,而且絕對不是「港人治港」。其實,今天香港存在的各種深層次問題都是源自港英時期,回歸之後,中央政府為了迎合香港官僚體系的慣性,維持政局穩定,並未要求港府作出過多改革,更沒有推動去殖民化政策。結果是殖民地時期的積極放任經濟政策持續,精英與草根階層之間的隔閡愈發嚴重,政府認為自己對社會公平正義不需要承擔責任的立場依舊。港英時期的「一國兩制」,香港毫無發言權,而且是以低等人的身份生活着;回歸後的「一國兩制」由香港主導,這既是因為「港人治港」,更是因為香港不再是殖民地,我們可以全身心參與到社會治理,作為這片土地的主人生活着。

香港精英們對前後兩種「一國兩制」毫無分辨能力,想像不到融合、主動、積極的「一國兩制」是分享內地經濟崛起的最佳路徑。(Getty Images)

回歸後的「一國兩制」是香港發展的大機遇,是香港人發揮自身專長的平台,很可惜,過去二十多年的經歷告訴我們香港走了不少彎路。如果中國內地的發展依然停留在四十年前的水準,香港埋怨或許還有些道理。相反,中國內地是世界上最耀目的經濟體,香港各種財富的積累不少是源自內地發展的溢出效應,如果缺少了內地的支撐,難以想像香港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既然「天時、地利」都在,為什麼如此優厚的政策環境卻換來了混亂與衝突?很可能香港精英們對前後兩種「一國兩制」毫無分辨能力,意識不到回歸後的「一國兩制」為自己提供的空間和養分,更想像不到融合、主動、積極的「一國兩制」是分享內地經濟崛起的最佳路徑,是參與到「民族復興、祖國繁榮富強」的捷徑。「人和」之道,貴在相互尊重,但傲慢沖淡了人的智慧,愚昧遮蔽了人的理性,白白讓香港蹉跎了二十餘年。

當然,形勢比人強,更何況中國無可比擬的發展勢頭連歐美各國都避其鋒芒,作為中國特別行政區的香港又如何可能螳臂當車。「顏色革命」在香港毫無政治和社會基礎,即使有人想要煽動,結果也只能是撞得頭破血流。一部份人對這種局面難以接受,問題是,大家為什麼會讓瞎子引領着過馬路,除非你比瞎子更看不見未來。在群體覺醒過程中,自然會有一部份人選擇逃避,但真正的覺醒者必然為社會引薦一批勇於闖蕩、慎於思考的領袖,就讓他們帶領那些患得患失的「和理非」重新認識「一國兩制、港人治港」。

【十大改革認識系列文章】

一|止暴制亂是起點 改革不能停下來

二|香港必須用新視角重新認識中國共產黨

三|香港的「國際」究竟是指什麼

四|這是全新的「一國兩制2.0」

五|改革是香港社會的十年主題

六|政府的改革是香港所有改革的起點

七|政治精英必須重新找到定位

八|拒絕博弈政治 重構香港的政治生態

九|公平正義必須是社會新共識 改革才有動力

十|教育、輿論、公民社會的意識形態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