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觀點】曾蔭權前車可鑑 林鄭治港不能單靠派糖
林鄭月娥本周三(11日)發表施政報告包括了一些對市民補貼的「派糖」政策,獲得不少好評,成為回歸以來評分第三高的施政報告。但回顧香港過去的例子,林鄭無論從就任背景、施政內容、以至於公關技巧,都與曾蔭權非常相似。如她只滿足於此,恐怕將會成為「曾蔭權2.0」,對香港長遠發展而言並非好事。
林鄭自上任以來已被指公關技巧遠比梁振英優勝,一洗「梁振英2.0」的疑慮。不過,從其首份施政報告中卻可看出她與曾蔭權有頗多相似之處。曾蔭權上任之初便已有不錯的民望不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其上任董建華表現太差。董建華在任時雖然有意改革香港,但有心無力、施政不善,結果惹來民憤,令他第二次特首任期還未完成便因「腳痛」而提早下台。香港市民因極度不滿,自然對臨危受命的曾蔭權有所期盼,希望他能痛改前非。無獨有偶,林鄭的前任梁振英志大才疏、剛愎自用,挑起政府與立法會和市民的對立,民望長期處於谷底。早在林鄭當選候任特首時,社會就普遍期望她能一革流弊,修補撕裂並重回正軌。
避重就輕 終紙包唔住火
原本挾着這股民意,兩者實可大展拳腳,為香港進行一系列新的改革。不過曾蔭權卻「斬腳趾,避沙蟲」,在住居、產業改革、政制等多方面都奉行「少做少錯,唔做唔錯」的精神,避重就輕地施政。結果他在任7年,不單沒有嘗試過解決問題,更拖延問題並交予接任人。例如他任內停建居屋,而公營房屋政策也沒有做好,結果令問題於多年後爆發,致使香港政府長久以來為民安居的精神中斷,不得不引以為鑑。
為了轉移視線,曾蔭權於是乎時常以「派錢」等即時短期優惠作收買人心的手段。例如他任內滿意度最高的一次施政報告(2007至2008年),就將個人薪俸稅標準稅率由16.5%下調至15%,又大花金錢於十大基建項目上。而且他一旦碰到市民和社會質疑,就試圖利用退稅開脫,使退稅「恆常化」;甚至在2011年的預算案時,為圖挽救民望而豪擲向全港18歲以上市民一次性派錢6,000元。
事實上,政府既有大量盈餘,實可更務實地花費更多於基層福利和保障市民的住屋上,而非只消極地「派糖」了事。曾蔭權政府的慣常技倆如退稅和減稅,甚至派錢,都沒有針對到香港貧苦懸殊的問題,而只是將問題交回市場和民間,結果雖然窮人的確是收到一些小恩小惠,但長遠而言社會的貧富懸殊仍是極為嚴重。明顯地,曾蔭權施政放棄思考長遠如何解決或改善問題,而只是着眼於跟前民望高低。社會累積了大量問題,到曾蔭權執政晚期已「紙包唔住火」,一發不可收拾。
林鄭新政應有魄力 勿再重蹈覆轍
林鄭的首份施政報告其實不少因循曾蔭權的施政策略,多少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施政報告有不少軟性的民生政策,當中包括最為觸目的港鐵股息補貼優惠、利得稅二級制、綠置居計劃;以及在醫療、創科、教育等各方面注資發展。正如不少評論所言,林鄭此份報告少作挑釁,集中關注民生事務。然而,報告中除了補貼長途車資這類露骨地「派糖」之外,卻欠缺關鍵改革香港各種問題的方針。
林鄭看得到梁振英的近因,卻似乎忘記了再前一任特首曾蔭權的遠因。林鄭上任至今,正走上了跟曾蔭權同樣的軌跡,實應謹慎提防落入「2.0」的倒模陷阱。施政報告多次提到「恆常化」,表面上似是要建立一套新的制度,但內容卻欠缺對香港長遠發展的整體理念。例如林鄭應切實提出土地政策與興建房屋的長遠方案,而非只是恆常化「綠置居」;直接回購地鐵而非只補貼長途交通;改善勞工保障而非只是補貼低收入家庭等。改革需要魄力,林鄭如果重行舊路,那發展只會繼續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