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居屋2018.政策分析】新一輪居屋大抽獎 白表人士繼續絕望?
新一期居屋今日(3月29日)可開始交表,由於樓價爆升,脫離大眾市民可負擔範圍,預料居屋大幅超額認購的情況會持續。而按照現時房委會的做法,居屋綠白表的比例一般為5:5,但根據過往經驗,白表申請人數會遠比起綠表更多,換言之白表申請者「中獎」機會遠比綠表為低。所以近年已有呼聲指出,白表的比例理應進一步增加,讓本身未能安居的市民有更多機會上車。
但其實,所謂調整比例頂多只能是數字遊戲,因為在現行的瘋狂樓市之下,資助房屋土地不足,供應量永遠追不上需求,才是最根本的問題。所以即使增加了白表比例,但資助房屋供應繼續短缺,對於一眾無殼蝸牛而言,同樣是如同買六合彩,機會渺茫。
延伸閱讀:【房協資助房屋.觀點】抽居屋淪六合彩大抽獎 年輕人上樓絕望
得公屋得天下 綠表?睬你都傻
要拆解為何白表比例應進一步調高,首先需要明白如今綠表、白表的分別。由於綠表要求有能力的公屋家庭交還現有公屋單位置業,加快公屋流轉,政府當然希望多些人騰出公屋單位。然而,居屋的售價與市價掛勾,為市值7折,在樓價不斷破頂之下,居屋價格一併水漲船高,例如今期居屋部分單位最高呎價近1萬元,最貴的一個長沙灣凱樂苑單位更要價630萬。
然而,根據房屋署資料,現時公屋單位的每月平均租金為1,880元,租公屋和買居屋的開支差天共地,本身住在公屋的人根本沒有足夠誘因申請綠表,因為捱數十年、一個月花隨時過萬供樓,「捱生捱死」,換來的可能只是一個和現有公屋單位面積相差不大、居住環境差不多的住所。加上成為業主後,管理費、維修、翻新等通通要自費負擔,不能再靠房署,衡量利弊後大概會寧願繼續租公屋好過。
延伸閱讀:【新居屋2018】房委會3月推4400伙 樓王630萬呎價近萬
綠表即使中籤亦「甩底」 白表填數
因此相比一眾白表無殼蝸牛,公屋住戶申請居屋的意欲一般較低。以去年房委會推出的居屋為例,房委會當時共有2,120伙居屋及重售單位,綠白表比例和今年一樣是5:5,即各1,060個。最終綠表申請人數為1.25萬,白表為9.21萬,雖然同為超額認購,但綠表平均約11.8人爭一個單位,白表卻是86.9人,比例有明顯分別。
至於房協推售的資助房屋,綠、白表申請數字落差更大,去年底房協推出的翠嶺峰、翠鳴臺項目,綠白表比例同樣是5:5,最後累計收到94,389份申請表,但當中白表佔88,312份,綠表則有6,077份,兩者需求可謂極度懸殊。
加上,由於綠表申請者對住屋未必有迫切需要,而政府又會不定期推出綠置居、白居二計劃,可能仍會有更「著數」的置業選項,因此綠表家庭寧可「睇定啲」,即使中籤可以揀樓,亦有較大機會「甩底」。正如前公屋聯會主席王坤所言,兩百元申請費大家都給得起,但動輒數百萬元的出售資助房屋,就不是人人負擔得起。
因此去年的居屋項目,最終2,120伙單位成交之中,綠表申請人佔858個,白表佔1,262個,反映有部分綠表中籤者最後寧可放棄揀樓,而房委會則會將這些單位回撥給白表申請者。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早前便認為,日後綠白表比例可考慮索性放寬至4比6。
延伸閱讀:十年建屋目標維持46萬個 土地短缺公營房屋欠4.3萬伙
「餅仔」不夠大 白表比例提升也是徒然
固然,白表的實際需求遠比綠表為多,調高白表的比例,表面上也屬合理之舉,但這終究都是一場數字遊戲,關鍵是「餅仔」不夠大,談分餅問題根本多此一舉。例如今期居屋,推售單位共有4,400個,已是復售居屋後最多單位的一次,綠白表比例維持5:5,即各2,200個。如將白表比例升至6成,即升至2,640個單位,僅多了440伙供白表人士認購,相對近年居屋白表申請宗數動輒逼近十萬,根本是杯水車薪。
現時居屋的核心問題,是整體資助房屋供應長期追不上需求。根據《長遠房屋策略》2017年周年進度報告,政府在未來十個年期中,需要建28萬個公營房屋(包括公屋和資助出售房屋)單位,不過政府一共只覓得23.7萬個單位的用地,完全不達標。偏偏,私樓單位的供應卻自2014/15年度後年年超標,反映政府在建屋方面每每以私樓優先,未有針對性解決資助房屋、包括居屋供應量不足問題。
延伸閱讀:【新居屋2018】入息限額增一成應對「癲價」新盤 團體批失原意
居屋定價不改革 情況必定惡化
令問題進一步加劇的是,政府在居屋量不足之下,還不斷將更多市民納入居屋申請資格範圍之內。由於居屋的價格因應市況不斷提高,入息限額也要不斷放寬,平衡申請人日後的負擔能力。例如今期居屋的二人或以上家庭入息為最多5.7萬,比起上期增加約一成。而按照政府統計處最新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數字,去年第4季本港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為2.73萬元。要是入息水平達5.7萬元,其實已是全港收入最高的兩成多人。換言之政府不停提高居屋入息限額,已令七成多人「跌入」資助房屋的保障網。但試問政府的房屋政策,又是否準備為超過七成港人提供資助房屋?
對於一眾買不起私樓、又無資格輪公屋的夾心階層而言,面對更多較有能力買私樓人士加入競爭,以白表抽居屋的中籤機會,勢必愈來愈「慘淡」。政府固然要考慮將居屋定價與市價脫勾,或是加大市值折扣率等等,令居屋價格變得可以負擔,但最關鍵的問題,始終離不開增加土地供應,特別是優先滿足資助房屋的需要,否則白表比例再高、居屋售價變得更平,但白表人士要抽中繼續難如登天,這樣的政策調整又有何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