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小說打入歐美書市 港產作家陳浩基有價有市

撰文:伍麗微
出版:更新:

陳浩基在這十年創作的過程中確實感受良多。2008年他在IT公司辭職後,偶然投稿參加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的徵文獎,獲獎後一度傳出懷疑抄襲,他深感不妙,皆因自己用真名投稿,抄襲的指控會成為他求職路上的一個污點。縱然後來評審澄清抄襲是一場誤會,但陳浩基還是寫了兩篇短篇小說投稿,最後兩篇都得獎,才華備受肯定。之後他去了台灣一趟,見到一眾編輯、作家,發現全職寫作並非不可行,遂「密食當三番」,在2008至2012短短四年間,創作了十本輕小說,全部交由明日工作室發行,題材涵蓋奇幻、恐怖、科幻等。

陳浩基自小沉迷書海,卻從沒想過創作,畢業後一直從事IT工作,直至在轉工空檔參加推理徵文比賽,兜兜轉轉,意外闖進創作世界。(陳嘉元攝)

2011年,他以本格派推理作品《遺忘.刑警》獲得由皇冠出版社及日本文藝春秋舉辦的第二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首獎,《遺忘.刑警》的版權幸運地賣了幾個國家,賺到了一點收入,他才下定決心花較長時間創作《13.67》這部近28萬字的長篇作品。

他透露,2012年前,他偶爾會將部分推理小說投至內地的推理雜誌,「有些作品有很強烈的政治含意,但竟然出到街,常說內地不能出版鬼故、恐怖故事,但那時的推理雜誌賣得很好。那時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狀態,有些事情雖然被抑制,但大家相信未來會變好。」但在2012年後,他發現內地出版的尺度明顯收窄,自此他的作品再沒機會在內地曝光,包括《13.67》這部在亞洲以至海外都頗受歡迎的作品,「如果內地有人看到或有人因此改變想法,當然很好,但沒有的話,也不用強求。」

寫程式的過程與推理相似

小時候的他,熱愛閱讀,接觸過《金銀島》、《魯賓遜漂流記》等名著,也讀過《福爾摩斯》、《獄門島》、《點與線》等經典推理作品。他沉迷書海,卻從沒想過創作,中學時發現自己喜歡電腦,順勢考入中文大學電腦系,畢業後一直從事IT工作。

適逢那時台灣出版社開始大量引入日本推理作品,出版松本清張、橫溝正史、宮部美幸、東野圭吾等名家的新舊著作,他看書看得不亦樂乎,更曾開玩笑說:「石田衣良30歲才出道,松本清張、島田莊司也是,30歲寫作也不遲啊。」有人自小心懷作家夢,有人卻繞了彎,意外闖入創作的世界。島田莊司在出道前開過貨車、出過唱片;松本清張做過印刷學徒、在報社工作過;近日得到芥川賞的若竹千佐子更是一名主婦,55歲才開始寫小說。

人生就是這麼奇怪,而陳浩基卻不覺得自己走了冤枉路,他反而認為讀電腦有利他後來創作小說,因為寫程式的過程與推理很相似,「讀文科的人寫一篇作品,可能因為一個想法而寫,但有時未必想清楚如何下筆、故事如何編排。當然有人可能很感性,像村上春樹,因為想寫一個故事,便出現《聽風的歌》,這牽涉才華,你有才華的話便是村上春樹,你沒有才華,就唔知變成咩。」而讀電腦的人,則從細節開始建構畫面,一宗案牽涉多少人、有哪幾個角色、背景如何、中間有什麼轉折,就像寫程式時,會先考慮輸入和輸出一樣。一個程式有bugs,要反覆測試及輸入不同的數字來看哪個步驟出錯,再找出原因,這也相當於推理中的解謎過程。

他說自己擅長建立一個謎團,但不擅長解謎。一間雙重密室,裏面有一具屍體被人斬開六件,兇手如何做到?「解決不了啊。」那換個角度,先構思結局,兇手原來一直沒有離開過,一直在這裏生活了十年,「這反而是很大的爆點,為何兇手可以不離開密室十年,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我們可以從這裏建構一個謎面擾亂讀者視線。」一提到推理,他腦筋便動起來。今年3月,他將推出一本恐怖小說,書中沒有香港元素、沒有社會議題,單純講一班大學生在宿舍聚會,然後一個一個消失了。乍聽很不陳浩基,但有留意他早年在明日工作室出版的輕小說,不難發現他能駕馭的題材很豐富,在他眼中,奇幻、科幻、鬼故、推理,嚴格說來,也是mystery,即謎團小說。

陳浩基的朋友總笑他「無論寫什麼小說,骨子裏都是寫推理小說」。(陳嘉元攝)
陳浩基認為不需要太過刻意區分推理小說的派別,本格派的解謎樂趣在社會派小說中也能呈現,他亦計劃將《網內人》發展成系列作‧(陳嘉元攝)

相信故事有其力量

「科幻小說家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寫機械人會設定機械人定律,譬如機械人不可以殺人,但最後它還是殺了人,為什麼?這是一個謎團。即使是金庸的《天龍八部》,到底誰殺了喬峰的父母?《鹿鼎記》裏誰是二五仔?這都牽涉謎團,分別在於鬼故的邏輯不是我們理解的邏輯,像一幢大廈20年前發生了命案,事主變成怨魂,一直守在這個地方,這也是一種邏輯。科幻、奇幻小說都有自己的邏輯,只是推理小說運用了現實的邏輯,寫得很清楚到底用了什麼詭計,屋裏有什麼機關等。」他的朋友總笑他「無論寫什麼小說,骨子裏都是寫推理小說」,因為他總會在故事中埋下伏線,再安排篇幅解釋伏線,兩者巧妙連接,構成一個推理脈絡。無論寫輕小說故事,還是嚴肅的社會派推理,他都甘之如飴,賣得好,便花多點時間構思作品,賣得不好,便密食當三番,寫得一本是一本。反而是他母親,總是怕他不夠錢,時不時塞錢給他,說要「留多個錢畀個仔」,他每次都安撫她說自己有手有腳,窮的話最多搵工。

在香港做全職作家從來都不易,文字在商業掛帥的社會中顯得微不足道,作家嘔心瀝血地創作,卻沒有得到太多尊重,但陳浩基始終相信,寫流行小說也有其價值。「寫作分兩種,一種是魯迅式的文以載道,用故事來改變人民的看法;另一種更極端,沒有人想過一個失婚的師奶會為英國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J.K.羅琳當年在咖啡室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寫天馬行空的故事,你想想,《哈利波特》牽涉多少錢、英國有多少外匯靠她賺回來?無論是魯迅式或羅琳式寫作,故事都有其力量。」

上文節錄自第9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2月5日)《推理作家陳浩基:我不擅長解謎》。

其他《13.67》作者陳浩基專訪文章:

【01周報.專訪】登日本排行榜第一 本土推理作家陳浩基:香港太少希望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2月5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8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