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從北京到倫敦再到香港 人工智能權威郭毅可:香港大有可為
香港創科發展現正急起直追,尤其奮力搶佔人工智能(AI)戰場,最顯著的是高等院校紛紛重金聘請相關專家來港助陣。自1987年由清華大學公派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攻讀計算邏輯博士學位的郭毅可,早已在歐洲數據科學領域闖出一片天,成為揚名國際的計算機科學家;在2019年,他獲聘來港擔任浸會大學副校長,及後再轉職到科技大學出任首席副校長,始終對香港的AI潛力充滿信心,冀能助香港一臂之力。郭毅可早前接受《香港01》專訪,重申「香港一定不要妄自菲薄,香港在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中起過最偉大的作用」,又認為科大結合AI申辦本港第三間醫學院具備眾多優勢。
從清華到科大 引領AI創新與發展
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軍人物,郭毅可致力於研究機器學系與數據挖掘,推動AI理論創新、技術應用及產業發展。他與學習傳熱學的父親、學習文學的祖父同為清華大學畢業生,儘管專業不同,但郭毅可認為,他們共同的信念在於:「知識能改變人生,探求未知是非常有意義的事。」他深信,社會精英應該承擔起為國家發展和進步作出貢獻的責任。
「1980年代的中國,計算機專業是非常稀有的,而清華大學是中國走在最前的。」當年郭毅可選擇計算機專業,很大程度上是聽從了學物理的父親的建議,「學物理的人對整個科學的理解比較系統化,他認為未來人類社會總會走向機器智能。」他笑著憶述,年少時參觀父親位於大學的計算機房,總被那些填滿整個房間的巨大計算機震撼不已:「我覺得這東西很厲害,所有科學研究都要用它來做,而且考試要求也高,那肯定是好專業嘛!」
在清華就讀期間,日本提出的「第五代計算機」催生了人工智能的第二波高潮。這一代計算機強調邏輯推理,但並不強調機器自主學習,而如今的計算機則依賴於強大的計算能力和數據驅動的AI模型。郭毅可回顧道:「過去,若計算機要判斷某情況是否符合法律,就要將整套法律規則輸入計算機;但現在,我們只需輸入數據,讓計算機學習,最後它就能像法官一樣做出判斷。」站在AI發展的最前沿,他的工作就是創造從無到有的知識,要學統計,要學數據挖掘,要學神經元網絡⋯⋯「這既具有挑戰性,又充滿樂趣。」
香港推動行業式AI監管
隨着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的滲透,風險與監管問題成為焦點。今年10月,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發布《有關在金融市場負責任地應用人工智能的政策宣言》,闡明人工智能在金融行業的機遇和風險。郭毅可表示,《宣言》提供了行業指導,但並非法律約束。他指出,AI的應用可能會帶來隱私安全、知識產權、資訊偏差等風險,「機器學到的東西,跟人類一樣,都是基於過去經驗,可能出現不準確或偏見。」因此,既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的使用者,也需要出台取得平衡的監管:過重的監管會制約技術創新,而過輕則可能導致危險。
儘管世界各地對人工智能的法律和倫理問題持續進行廣泛的討論,但香港乃至全球目前都並未形成完整統一的法律監管體系。「系統性的人工智能社會的法律體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郭毅可並不悲觀,由他所領導的「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也受到特區政府委託,正在推進人工智能的使用、須知、監管條例的研究與制定。
在郭毅可看來,「香港政府在人工智能領域非常有遠見」,其發展方向集中在法律、醫療和金融等領域,均是香港的特色產業和支柱性產業。「人工智能運用在金融業的是最多的」,涵蓋信貸評級、金融產品預測、財務報告、審計等方面。其他領域,香港亦有針對性的行業規管政策,例如法律業有《香港司法機構法官及司法人員和支援人員使用生成示人工智能的指引》。因此,很難形成一個適用所有行業、領域的監管規定。
人工智能+醫學的未來潛力
郭毅可說,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運用早就存在,且很普遍,而金融不穩定的特性令他將其形容為「博弈」:「如果你一直賺錢的話,誰賠錢?」所以,將AI運用在醫學和科學領域才是更重要的發展方向,「醫學是人工智能最有意思的領域。」雖然AI均可為兩個行業提高決策的效率及精准度,但「一個決定你的命,一個決定你的錢,命當然更重要。」
「一個醫生,一生能看幾個病人?」郭毅可指出,醫學與金融的區別是前者有完整的一套系統理論,是實踐性的,經驗為本的;而人工智能在醫學上的應用相當於「幾千個醫生的集合,是最權威的」。他強調,醫生的短缺和AI的廣泛應用並不存在相互彌補關係,政府仍應投入資源培養更多學生,提高醫學水平。
「AI醫生並不是取代醫生,而是成為醫生非常好的助手」,AI的檢查和判斷都將比醫生細緻和精確,能大幅增強病人的信任度。郭毅可解釋,AI醫生還將可以與病人討論問題,解釋病情的來龍去脈,診斷的前因後果,而這是目前醫生在資源緊張的情況下難以做到的。
香港的大學是最寶貴的資源
「香港一定不要妄自菲薄,香港在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中起過最偉大的作用。」郭毅可介紹,中國最大的人工智能企業之一商湯科技,正是從香港起步的;全球領先的無人機製造商大疆創新創始人汪滔,曾是港科大的校友,且其公司最初的資金也是來自於香港。除此之外,專注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曠視科技,致力於AI醫療的依圖科技等一系列科創公司,都與香港科技大學在技術研究、應用開發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建立了深度合作關係。
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離不開三個關鍵要素:人才提供的算法、數據提供的算力、基礎設施提供的算力支持。近年來,香港政府大力加大在人工智能和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計劃,包括設立創新基金、推動智慧城市計劃、更新《數碼21計劃》、建設科技園、數碼港,以及加強與大灣區的合作等,旨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在今年11月的立法會會議上,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介紹「人工智能+」策略,並透露香港將在短期內提供5000匹算力,用以支援算法運行和數據處理。不過,郭毅可明確指出這些算力「遠遠不夠,不到上海的5%」,但他仍然相信香港未來會有更好的發展,因為香港必然具備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能力,而培養人才的一流大學是其中最為寶貴的條件。他認為,憑藉「一國兩制」的獨特地位,香港的大學自然能夠連接中國與全球,擁有國家最頂尖的人才,並為其提供卓越的國際化研究平台和學術環境。
科大現代化醫學院新定位
為深化醫療體系改革,《施政報告2024》提出籌備本港第三間醫學院,目前有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三所大學提交申請。今年11月,科大宣布成立校董會顧問小組,致力於建設「醫工結合」,即具備醫學、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工程知識的新醫療人才。郭毅可表示科大在醫學AI領域的發展很好,已經在不同科室,例如放射科、病理科、基因治療、流行病預測科進行小範圍內實踐。但他強調AI在醫學上的臨床運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醫學監管要比金融監管嚴厲幾萬倍的,金融不過是賠點錢,但醫學出錯是賠命。」
在郭毅可看來,「白紙一張」正是科大的好處之一。英偉達創辦人、科技大學工程學榮譽博士黃仁勳在近期亦談到,傳統醫學院嘗試引入AI,往往引發懷疑和不信任,科大作為後來者,可從零出發,結合科技、計算科學和AI發展醫學。郭毅可表示,在醫學+AI實現技術結合後,躺在病床上病人體徵即可自動生成,監測器不需要再由護士24小時監視,基因測序的大數據紀錄讓個人化醫療成為現實,即使各個病人的體徵不同,年齡不同,機器也能為每個病人提供精準的用藥和治療方案。
郭毅可認為科大申辦第三間醫學院的優勢眾多。首先,科大的「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科在今年的《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位居全球第10,領先本地大學,「我們招聘的是全球頂尖的AI人才。」其次,科大的「SuperPOD智算中心」是香港最大的人工智能集群,提供頂尖的超算環境來推動AI的發展,「我們擁有最先好的設備,全香港加起來的總數也不如我們。」此外,與其他大學人工智能研究主要集中於計算機科不同,科大的藝術、管理、商學院等各學系也積極融合人工智能技術,打造跨領域的創新發展平台。他對科大申辦醫學院信心滿滿:「我們的定位很清楚,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現代化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