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經濟|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社交活動 香港寵物商機待發掘

時至今日,狗不再需要看家護院,貓也不再是抓老鼠的幫手,被賦予「毛孩」美稱的牠們擁有了更特別的身份——寵物。香港受到西方文化影響,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萌發「養寵文化」和「寵物經濟」。儘管內地寵物市場落後香港近50年,卻憑藉龐大的市場和人口後來居上;過去13年來,城鎮寵物(犬貓)消費市場規模增長68倍,坐擁千億級市場,且仍在發展各級細分市場。反觀香港的養寵文化,無論是成熟度、寵物經濟、政府政策、生活環境等,都比周邊國家或地區較為遜色。不少分析指出,由於缺乏政府的積極推動與有效管理,與寵物相關的新興市場遲遲未能爆發潛力。
「寵物文化」專題報道之一

人口結構改變引爆「寵物熱」
根據2021年中國統計年鑒,內地一戶家庭人口超過1.25億人,佔逾25%。隨着年輕一代婚戀觀改變,孤獨人口和「丁克」(Double income, No kids)群體增加,情感因素驅使養寵需求快速釋放,2022年內地城鎮養寵人數高達7,043萬人。遵從「三不」原則的年輕人——即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將毛孩當作自己的精神和情感寄託,而這類人群通常符合「學曆高、收入高、年齡低、寵齡低」的特徵,願意提高消費水平為寵物提供更好生活。與此同時,隨着互聯網的發達和新媒體的發展,短視頻平台催生大量「萌寵KOL」,在他們的大肆宣揚之下,萌寵話題備受關注,更加促進網民的養寵慾望和消費意願。
不少研究指出,與寵物互動可增加壓力激素的分泌,並釋出如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樂激素,還可以降低長者體內膽固醇水平、降低血壓水平、延緩大腦退化、甚至延長壽命。因此,上到老下至小,毛孩成了人們應對枯燥疲憊的都市生活必不可少的「幸福增味劑」。
疫情期間內地寵物經濟暴增
早在港英時期,大量外籍人士來港定居,帶來了寵物和養寵文化,隨後衍生出養寵熱潮和寵物經濟。「在內地,(較多)外國人聚集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也較早發展養寵文化,而深圳的養寵文化和寵物經濟正是由香港人帶起的。」深圳市醫療協會會長喻信益對《香港01》說道。1998年,深圳市僅有5家寵物醫院,喻信益就選擇將自己的第一家寵物醫院開在皇崗口岸,至2002年又在文錦渡口岸開設了另一家,正是看中口岸附近能夠聚集較多香港人的優勢。
儘管內地的養寵文化在2000年左右才興起,但憑藉龐大的市場和人口,寵物經濟得以高速發展,2016年已擁有千億級市場。根據派讀寵物行業大數據發布的《2023—2024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消費報告)》,內地城鎮寵物(犬貓)消費市場規模由2010年的40億元人民幣穩定且快速上升至2023年的2,793億元人民幣,13年來增長68倍。新冠疫情期間,不少產業受到巨大衝擊,寵物經濟卻因人們長時間「居家隔離」而激增35%。
香港礙於居住環境狹小、人口數額有限,寵物經濟市場規模難以企及內地,但也仍在穩步上升。政府統計處2018年進行「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66號報告書」顯示,全港住戶飼養的貓狗合計約有40.5萬隻,比2005年翻了一倍。香港寵物業商會會長李國威估計,疫情三年本港寵物經濟行業總值共上升20%至30%。日本經濟界用「貓咪經濟學」理論闡釋這一現象,即無論經濟形勢如何嚴峻,公眾對寵物及其周邊商品的喜愛與追求始終保持着高度的熱情;而當整體經濟環境陷入低迷,寵物經濟領域的發展反而更強勁。
香港異寵數目近20年無更新
隨着養寵觀念的逐步升級,寵物已遠遠超出其原有的定義,它們不僅是家中的一員,更是與寵主緊密相連的親人和朋友。在消費層面,寵物消費也不再僅僅局限於滿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越來越趨向於「擬人化」。這種多元化的消費需求推動了寵物細分市場的蓬勃發展,使得整個產業鏈日趨完善。2022年內地寵物行業融資有14起,當中涉及寵物殯葬、寵物保險、寵物科技及小寵物(異寵)服務。根據這些主賽道,更多新的細分市場應運而生,將寵物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社交禮儀涵蓋在內。
喻信益認為香港寵物經濟已步入成熟期,醫院數量、買賣的活體寵物數量、養寵數量都相對穩定。香港寵物業商會副會長宋文英則表示,香港的寵物美容、旅遊、攝影、服飾等個性化產業仍在快速發展,寵物線上網店數量也越來越多。寵物保險公司OneDegree今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作為主要新興賽道的寵物保險在港滲透率僅佔5%,與日本市場的14%距離較大,可見香港寵物經濟各類細分賽道仍有較大上升空間。
然而,香港整體環境對飼養寵物有不少侷限,例如樓價高企、租金昂貴、居住環境狹窄、部分屋苑或業主禁止住戶養寵,空間成為香港市民飼養貓狗的一大障礙。因此,與其他寵物經濟和養寵文化發達的地區不同,體型小的異寵格外受到香港寵主的歡迎。但因缺乏統計資料,異寵的寵物市場被嚴重低估。從2006年的《主題性住戶調查統計第26號報告書》可見,貓和狗的寵物市場佔比為56%,其餘則是包括烏龜、陸龜、鳥類、倉鼠、兔子和其他爬行動物在內,多達22.8萬隻異寵;可是,公開可得的異寵數目至今再無更新。環保團體ADM Capital Foundation2022年發表《香港的隱形寵物報告》,整合政府統計、漁護署資料發現,從2015年到2019年,多達400萬隻異寵進口本港,並用於寵物貿易。
全新業態崛起政府管理滯後
再看看內地寵物經濟,處於「穩中向好」的發展期,但暗藏風險。後疫情時代經濟下行,全民消費降級,寵物行業也難逃一劫。根據上述《白皮書》數據統計,2023年,寵物年均消費金額小幅下滑,去年單隻寵物犬年均消費2,875元人民幣,單隻寵物貓年均消費1,870元人民幣,同比分別下降0.2%、0.75%。活體寵物售賣價格也在下降,例如一隻布偶貓在2019年可賣到1.5萬元人民幣,但去年5,000元就可買下。喻信益也指出,內地寵物診所在最旺盛時期平均客單價為600元,去年已下降到500元。2023年淘寶「雙十一」購物節期間,公認最沒有消費能力的「已婚男人」群體消費,首次超過「寵物狗」。
香港寵物經濟也可見下滑。李國威觀察到:「疫情期間旺角金魚街沒有吉舖(空舖),但疫後反而倒閉了十間、八間。」他估計2023年本港寵物行業總值急降25%,因為疫後出現「外遊熱」,導致市民養寵慾望下降。不過,這也催生了寵物寄養、寵物旅遊等新業態。可是,漁農自然護理署似乎並未察覺這個新興市場,更加沒有採取嚴格管理,例如可供查看的「持牌動物寄養所名單」只屬自願參與性質,未能為寵主提供更好保障。去年6月,消委會通過調查18間貓狗寄養所/寵物酒店發現,許多寄養所存在價格透明度低、強制附加費用多、收費價格差異大的問題;僅6間主動提供價目表,8間表明出事不賠償;甚至湧現無牌經營寵物寄宿服務,危及寵物健康與安全的同時亦影響寵物經濟的健康發展。
事實上,政府對寵物、動物相關行業和問題不採取積極管理措施,已是常態。李國威認為政府不太關注寵物議題,而是「覺得香港應該做金融、做IT,不應該做農場、養動物」。正因為此,儘管香港早就形成寵物文化,但時至今日,其成熟度、寵物經濟、政府政策、生活環境都比周邊國家或地區較為遜色;加上養寵成本高昂、監管不足等問題,本港寵物經濟遲遲未能突破瓶頸。
反觀一河之隔的深圳,即使面對市場下行,但近年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寵物經濟呈現新態勢。當局積極引入細分領域優質企業,集聚電商,打造寵物經濟跨境電商產業園、一站式寵物經濟綜合體;推動制定動物醫療行業標準規範;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寵物保險,鼓勵企業引進寵物產業緊缺人才;致力打造寵物友好城市,寵物友好公園、商場、公交、候機廳應運而生。2023年深圳市寵物經濟相關企業達到8.8萬餘家,寵物消費市場規模約120億元人民幣。寵物行業被打造成新興服務型產業的一環,成為拉動消費的強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