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覺得某些建築「醜」?探討香港城市設計美學缺失|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在市面上,談「建築美學」的書籍汗牛充棟,卻甚少談及醜陋的建築。而建築界專才泰迪斯和查龍則寫下《城市建築不美學》一書,以科學角度解構建築美學,從而探討香港城市設計美學之缺失,並輔以外地案例作參考借鑑。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城市建築不美學》-醜陋之中尋找美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已故澳洲建築師羅賓博伊德(Robin Boyd)1960年編寫《The Australian Ugliness》,批評當時澳洲建築無意義地抄取國外裝飾、缺乏自我和美學的應用等,引起激烈討論和反思。而這部經典著作不單成為當地建築學生的必讀參考書籍,更啟發了泰迪斯和查龍撰寫《城市建築不美學》的念頭。查龍指「美醜是很主觀的;但個人對美醜的傾向並非不可解釋,其實可以科學化地分析,如地方的天然環境、歷史背景、發展脈絡均會影響文化傳統,引致個人對主觀選擇有一套看法。」

五種醜陋遍佈城市

深井燒鵝像(資料圖片)

全書共分五個章節,介紹五種城市設計的醜陋,分別是表層的醜陋、功能的醜陋、思想的醜陋、方法的醜陋及系統的醜陋。「表層的醜陋」探討了我們在哪些美學追求中相對馬虎了事。在篇章<不被欣賞的地區雕塑>中,指出社區湧現各種打著吸引旅客為目標的古怪雕塑,譬如深井燒鵝像、深水埗的鐳射光碟像等,「在街坊眼中,既不美觀,亦難以理解如何靠這樣的裝飾去增強社區特色。」書中將箇中的原因歸究於整體美學教育不足,令設計許多時會因應客方的要求而停留在要清楚明瞭易懂,而缺乏美學考量。

「淨化海港計劃」是政府為改善維多利亞港水質而進行的一項大型計劃。計劃第一期包括興建深層隧道輸送系統,把污水輸送到昂船洲處理。圖為昂船洲污水處理廠。(發展局圖片)

第二章「功能的醜陋」則指出建築以至城市設計在功能上的不完整,甚至不人性。譬如在<偽海濱城市>一章,分析了北岸九龍由長沙灣昂船洲污水處理廠至油塘三家村天后廟大概26公里的海岸線中,「有瓦遮頭」的海邊休憩用地只覆蓋了約11公里,「餘下的若非普通行人路,就是海邊根本沒有路:因為賣地時連海岸都歸地主使用和管理,而好一部分的地段甚至允許建築物貼近海岸邊界,無需留有任何空間;又或為了讓不同的貨船停泊使用,而沿海橫向設置了貨物裝卸區。」書中列舉了部份外國海濱的例子,如悉尼海邊露天餐廳林立,丹麥哥本哈根的市區中心人造沙灘等等,海濱的設計均令遊客、市民可以享受城市水體,增添親水的機會。

篇章「思想的醜陋」指出社會上存在不少為做而做但毫無意義的想法和操作,當認真剖析這些想法的動機和產物時,卻發現許多時與初衷背道而馳。譬如在<翻新與汰換>一文指出,社區重建傾向不看重原本的城巿脈絡。在推倒重來的過程中,我們甚少考慮如何保留、保育。但香港並非沒有成功例子,譬如由香港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中環卑利街Crafts on Peel,正正巧妙將舊有牆身融入新設計,讓大家看到原來的面貌,新舊兼容並置。

充滿想像力的城市空間

問到兩位作者哪裏是香港最有想像力的空間,查龍認為是維港的空間以及香港的水體:「我們看到,巴黎奧運的開幕式在塞納河上舉行。其實我們的維港、河道也不差。維港作為香港的卡片,半世紀以來大家都好像停留在去海邊拍照、欣賞「幻彩詠香江」和煙花,但現時見到兩岸海濱有很多新設計落成,帶給大家很多想像空間。」

泰迪斯則認為離島的村落空間十分富想像力,他說:「離島比起擠迫、嚴謹的城市空間而言,有更多informal (非正式) 或特別的事發生,這可能來自建築物的加建、臨時的擺賣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這種狀況不是來自建築物或空間設計(的本意),很多是由人自發做出來。如何透過建築本身增加社區的活力,這是未來一代社區設計需要考慮的事。」《城巿建築不美學》讓讀者認識建築設計的美學之餘,同時了解建築的意義及價值所在。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