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港故·影戲閒情》梳理戲院故事 重溫舊香港日常|開卷樂
香港電影放映歷史已有百年,戲院行業興衰錯落,部份戲院的名字隨著時代變遷而走進歷史。自由撰稿人黃夏柏早於2006年開始撰寫戲院網誌,他透過香港公共圖書館的剪報資料、微縮膠片,梳理了香港戲院的故事,撰寫了《紙媒港故.影戲閒情》,附上不少珍貴文獻和舊報章,甚至私人戲票珍藏,讓老戲迷重溫掌故,新生代戲迷亦可藉此了解香港電影史。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紙媒港故.影戲閒情》-香港百年放映歷程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馮傑、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你以為動漫卡通真人化的風潮是近年才掀起?原來在舊香港的電影和粵劇中早有先驅。書中記述1937年和路迪士尼推出了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卡通片後,香港的皇后戲院及平安戲院隨即聯映《雪姑七友》。黃夏柏指,當時上海和香港資訊流通,外來影像傳入後隨即被「消化、分解及重組」。1940年,上海新華影業公司根據《雪姑七友》卡通,改編成真人版的《中國白雪公主》,由吳永剛執導、陳娟娟飾演小白雪。1941年,香港亦推出真人版《雪姑七友》,甚至出現在粵劇舞台。香港淪陷期間,新太平班將《雪姑七友》改編成粵劇,在澳門平安戲院首演,演出廣告寫:「譚蘭卿雪姑宮主瞓玻璃棺材,任劍輝飾王子香吻救佳人」。可惜,粵語片《雪姑七友》已經失佚,無片可考,黃夏柏從年逾八旬的母親口述中紀錄了一些細節。黃母憶起當年飾演「七友」的七位諧星各有特色,「七個人不知怎的找來一輛貨車,鬧哄哄的直駛至婚禮會場,把被逼婚的雪姑救走,大團圓結局。」
黃夏柏又通過舊報章刊登的廣告,追尋昔日戲院開張、結業的蛛絲馬跡。1934年,《工商日報》報導警方「防避汽車大運動」,在港九戲院放映照片,提醒市民注意交通安全,「(九月)九日新九龍戲院、十日中山戲院、十一日美照戲院」。當年戲院主要以報章作宣傳,廣告上會細列公映日期,並標示舊曆和新曆,以方便觀眾。
書中第一部份寫影戲,也包括了明星們的佚事。1954年,已故美國影星阿娃嘉娜來港宣傳電影《赤足天使》,先後在銅鑼灣樂聲戲院和旺角百老匯登台。在旺角戲院與觀眾分享對香港的印象時,有一個小孩上台歡迎她,卻童言無忌指嘉娜太高,難以交談。於是嘉娜脫了高跟鞋,和小朋友拉近距離。
除了電影、粵劇外,第二部份「說閒情」亦紀錄了舊香港的日常,例如昔日中秋節的盛況——以往不管港澳,農曆八月初一才銷售月餅,七月底店家額外聘請幫工做餅,老闆員工又會濟濟一堂像飲宴般圍台食飯。黃夏柏形容節日氣氛由橫街窄巷滲出來。當時月餅有不少鹹食種類如叉燒肉月、燒鴨肉月,但隨著甜月餅主導市場,鹹月餅已日漸淡出。書中不少片段勾勒出舊香港的人文風景,讀者們不妨隨黃夏柏的足跡尋找昔日情懷。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