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一則好書評?《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解析評論藝術|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好的書評與書介,就如在浩瀚的文字作品中,有提燈者指引我們尋找光明的繁星。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 別讓有質素之事沉默

:《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馮傑、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嶺南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曾卓然認為閱讀是追求自我成長方式的關鍵鑰匙,好的作者正正能夠以文字展示他們生活的世界,人生的難關困境,並突破知識的界限。曾卓然撰寫的《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收錄五十多篇書評及書介,並按文章類型分為「文學與鄉情」、「文藝與視界」、「歷史與世情」三大類。對他而言,文學就是人文學,展現最完整的內在思考,歷史則呈現了人與人在公共領域的相處和面對的困境。

曾卓然認為意義價值在於要將書與受眾連接起來,並展示其有趣和優秀一面,讓讀者對該作產生興趣。(unsplash)

曾卓然坦言,書評與創作不同。書評有其公共性,創作是自己內心的剖白。寫書評有特定對象,分享感受同時又要令對方明白。書評的意義價值在於要將書與受眾連接起來,並展示其有趣和優秀一面,讓讀者對該作產生興趣。曾卓然引用了《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簡單來說就是孔子認為,內在實質勝過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實質又會變得重形式而浮華,只有兩者結合調和,才能成為「君子」。

曾卓然是作家也斯的學生,受他的影響甚深。《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甫開首寫的是作者整理也斯評論資料的一些佚事和看法。書中〈也斯:作為評論人的老師〉提及了也斯「不欲教人仰首看」的觀點,「意思是公眾的文學評論與論文的分別,不在深刻與顯淺,而在於有沒有真正的去想清楚怎樣說話,怎樣在不同的文化空間,用最合適的聲腔去面對讀者。」

朱石麟《一板之隔》劇照(資料圖片)

曾卓然的目標是像李歐梵教授一樣,成為一名「狐狸型學者」,學術研究涉獵眾多領域。除了書評外,本書也有電影評論文章,如〈「租住空間」的故事〉,以朱石麟《一板之隔》、《水火之間》與《喬遷之喜》三部曲探索香港人五十年代新移民對於租住空間狹窄,欠缺私人空間所帶來生活上的影響。除了香港本土文學電影外,書中也有對日本、西方文學的評論,如闡述大江健三郎對「孩子為甚麼要上學」的叩問。〈門僅僅是為你而開〉寫卡夫卡長篇小說《審判》中一個故事〈在法的門前〉:「有一道門在面前,門是打開的,然後有一個警衛,不讓你進去,只叫你等,你等還是不等?到你死的時候,卻告訴你那道門只是為你而開的。」法門所指,有可能是真理或是愛情。有時候門只為你打開,你不走前一步就會消失。

卡夫卡《審判》封面(amazon)

網絡發展迅速,如何在海量文章之中篩選出有質素的,加以保留、紀錄?曾卓然言:「有質素之事沉默,等於助長無質素的膨脹。倒不如紀錄有用之事,無用之事不提也罷。」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