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藝術也是服務 香港新生代設計師如何應對市場轉型?|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平面設計既是視覺藝術,很多時也是服務,實現客戶的需求。平面設計師能否滿足客戶的同時,又呈現自身的美學要求?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The Next Stage 2-香港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訪談》(上)-設計何價?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馮傑、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杜翰煬訪問了一群70至90後的香港平面設計師,把訪問內容輯錄成《The Next Stage2-香港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訪談》一書,讓讀者了解他們入行前後的經歷,與及創作的心路歷程。同樣身為平面設計師的杜翰煬坦言,修讀設計一般需要數年,但成為設計師後卻發現自己是食物鏈最底層。他回想自己入行初年,在媒體擔任設計師,被衆多未曾受過設計訓練的外行人指手劃腳。他的設計不斷地被要求修改,終至面目全非。他形容自己所謂「真正的貢獻」,只是操作設計軟件,如同上司或客戶的工具。

「市場上充斥著欠缺專業知識和技巧的設計師,與及缺乏美學和設計判斷能力的客戶/上司,導致作品質素參差。」不過,這並不代表香港沒有出色設計師。杜翰煬在書中提出,「70至90後的新生代」象徵以前的廣告公司不再流行,規模較小的工作室應運而生,由出色設計師帶領的小型團隊,同樣有能力應付較大型的設計項目。

書中其中一位受訪者伍廣圖便是一例,他帶領的小型團隊為不少大型機構主理品牌革新項目,當中包括香港李嘉誠醫學院。伍廣圖言他們的設計非突破性作品,但全靠醫學院的信任,他們將冗長的醫學院及學系名稱轉化成「HKUMed」,以作為高辨認度的記憶點,亦統一了各自為政的學系標誌及呈現方式,以較為中性的Helvetica字體為基礎,取代原先幼腳字齊頭齊尾的排列,解決標誌縮小後難以閱讀的問題。

另一位設計師羅曉騰求學時期一心想修讀香港理工大學的設計課程,惟歷經兩次面試皆不獲取錄,甚至被當時的主考官將作品集掃在地上。後來他一邊到室內遊樂場打工,一邊修讀副學士課程,再自薦到某大師級設計師的工作室工作,最終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闖出一片天。平面設計師的成功背後有其辛酸,杜翰煬亦透過訪問寫下了這些新生代一來走路的經驗,供讀者及有志在設計行業發展的人參考。

香港的平面設計的水準,在1970年代時與日本同屬亞洲頂尖。靳埭強、陳幼堅等大師之名,如雷貫耳。杜翰煬認為,現今亞洲其他地區的設計水準已有超越香港之勢。香港的平面設計界就寄望這群新生代設計師接棒,繼續傳承香港的設計美學和文化。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