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企鵝——散步遊記》——百德新街真係有企鵝?|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大約60年前,銅鑼灣百德新街街頭有間牛奶公司冰廠,廠內住了一隻企鵝,每日下午約莫四時,企鵝會在員工陪同下走上街散步。」人文圖書館「打書釘」嘗試以這個故事作切入點,用牛仔布縫製了這部著作的主角 ─ 企鵝,並為牠披上銅鑼灣地形圖案的披肩,將牠遊走於銅鑼灣大街小巷的有趣見聞記錄下來,寫成《銅鑼灣企鵝——散步遊記》。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題:《銅鑼灣企鵝——散步遊記》-百德新街真係有企鵝?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企鵝出沒注意?!

此書的團隊編輯之一的朱雋穎、黃淑儀最初構思時,思考自身如何與銅鑼灣產生聯繫,「用人類視角,說教味會濃一點;用虛構的企鵝敍述則較易入口。」可能讀者會問,現實是否真的有這隻企鵝存在?抑或是個癡人說夢話的都市傳說?

書中首章「鵝聽你講」,嘗試向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公」丁新豹這位銅鑼灣街坊求證這件事。丁公憶述,「咪最普通嗰種企鵝,唔係好大隻……好似著住件踢死兔咁,懶衰咁!搖吓搖吓自己行,冇人抱,冇繩縛,都唔知點縛啦!」被問到企鵝的品種時,丁公則指印象模糊,但笑言幸好友人的哥哥也見過企鵝,否則會被人誤會自己憑空幻想。丁公憶述這隻企鵝只出沒過一段短時間,猜想或是海員越洋帶來冰廠寄養。至於讀者是否相信這則軼事,就自行判斷了。

香港著名歷史學者丁新豹博士(鄭子峰攝)

發掘銅鑼灣的故事

為何銅鑼灣叫銅鑼灣?事緣在香港開埠初期,東角與北角之間有一個半圓形的避風海灣,形如銅鑼,因而得名。至於銅鑼灣的地理邊界為何?有人認為邊界是鵝頸橋;至於天后站是否屬於銅鑼灣範圍內,又人言人殊。企鵝訪問了丁公指,「樂聲、豪華一路轉落希雲街,賣熱狗嘅丹麥餅店都係銅鑼灣。以前去大球場睇波前,最鐘意食件熱狗至入場。大球場、南華都算係銅鑼灣!」對丁公而言,雖然在地理上大球場比大坑更南,但大坑卻不屬於銅鑼灣。一條簡單的問題,街坊之間都有不同的理解。

在銅鑼灣開業多年的「丹麥餅店」,以炸雞髀、豬扒包等食物聞名。(資料圖片)

除了街坊訪談外,書中亦有記錄企鵝散步時的觀察。在第二章「眈天望地 – 觀察銅鑼灣動植物」,企鵝憑獨特視覺以當區植物寫下銅鑼灣的故事,例如棉花路的命名的確與棉花有關。1898年怡和洋行在掃桿埔創立香港棉紡織染公司,棉紗廠將印度進口棉花加工再運往中國,後因生意欠佳,於1914年被聖保祿女修會收購。棉花路見證了香港首間棉紡廠的興衰,但現時已經看不到棉花了。

認真散步,也認真考究

在第三章「瓹窿瓹罅 – 探索銅鑼灣空間」,企鵝透過查證政府檔案處、公共圖書館的資料,嘗試對銅鑼灣出現的事物進行考據。譬如在怡和街著名的地標「圓形天橋」,在路政署的編號是HF85。以往要由百德新街的大丸前往怡和街麥當勞,圓形天橋可說是必經之路,但自從2002年怡和街增設了交通燈和斑馬線,天橋就變得冷清,但由於外形特別,仍經常吸引一眾「文青」、旅客打卡,甚至成為電影取景的場地。

天橋背後也有鮮為人知的故事。企鵝發揮尋根究底的精神,終於找到圓形天橋的設計師DCS Chung,否證了坊間流傳天橋的設計者是鍾華楠。DCS Chung為人低調,1979年任職政府土木工程師,現已轉投私人企業。當年他被指示要將天橋設計成環形,他的角色是負責落實構思,繪畫施工圖則。「為顧及電車喺橋下通過,必須挑高橋身,保留足夠空間俾架空電纜;橋面雖然只有2.5米闊,但由於係環形,意味兩邊加起來有5米闊,按當時嘅評估能應付人流有餘。」

編輯之一的黃淑儀總結:「銅鑼灣企鵝是打書釘團隊與銅鑼灣日久生情的一個過程。」讀者不妨透過這本書與企鵝一起,發掘你所未知的銅鑼灣!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