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嘩的碎片》傳統敘事框架外 圍繞香港青年成長的記憶|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後來我才知道,路上每一棵樹都被種在『盒子』裡,它們的根無法自然生長,無法抓實泥土。城市看似巨大,根,卻很淺。」香港年輕作家周丹楓,在首部長篇小說《喧嘩的碎片》中以此作結。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喧嘩的碎片》城市中的困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喧嘩的碎片》以「我」為中心,記下圍繞著他成長的那些記憶 - 關於家庭、學業、工作、人生。他遊走於城市的兩極,見盡社會不同階級的面貌。他曾在令人趨之若鶩的中環工作,穿起訂造的西裝,努力躋身上流社會,卻遇上公司裁員。失業後,他搬回母親位於黃大仙東頭邨的公屋,青春思緒與當下重疊,多了一份看透現實的無奈。和很多年輕人一樣,他背負著母親、旁觀者,甚至社會的期待,「在這座城市,沒有工作近於一種罪行。」

他的母親勤奮節儉,任由重複的工序把生活堆滿,漂白水味是她唯一的「香水」。從母親種種經歷,他開始思考人生意義為何,書中其中一篇是這樣寫的:「那時她喜歡在週末去城中那些有落地窗的西餐廳喝咖啡,翻幾本新的時尚雜誌,再看一場電影。而結束這一切的是婚姻,以及我的一生。我時常忘了這些,以為我的母親從來都是今天的她,以為跌成碎片的人生是一個個獨立的王國,以為歷史可以截取任何一點,然後改寫。」

《喧嘩的碎片》以「我」為中心,記下圍繞著他成長的那些記憶 - 關於家庭、學業、工作、人生。(圖片來源:Unsplash)

《喧》的作者周丹楓,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主修化學和環境工程,並非傳統「文藝青年」。有人形容,他是「橫空出世」的創作者,亦有人說,他很有意識地作各種不同的寫作實驗,單憑文字已贏得讀者。談起如何走進文壇,周丹楓分享,有天讀完美國作家奧康納 (Flannery O'Connor) 的《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突然有種強烈的創作衝動,自此便一直寫下去,至今年出版首部長篇小說《喧嘩的碎片》。

從敍事手法看來,《喧嘩的碎片》的確是一個大膽的實驗。記憶如「碎片」,散落無章,有時只得短短一句,猶如時下年輕人的社交媒體帖文;有時是一場對話,對象不明。周丹楓解釋,創作這本書時希望挑戰傳統敍事框架:「不論歷史及秩序,也是不停在時間之中延續,我們沒辦法切斷,重新開始,所有事亦被過去所影響。」

美國作家奧康納《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資料圖片)

他續說,「《喧》以碎片化的方式,嘗試去打破時間秩序。這本書沒有章節,讀者不一定要由頭到尾閱讀,可利用自由閱讀方式,打開哪一頁便開始閱讀,甚至跳著頁數,也不會影響整體感受。從不同頁數開始閱讀,以不同切入點去看,你所看到的城市、『我』及其他人物,也可能會有不同感受。」

周丹楓又提到,自己刻意在書中留有大量的空白,與虛無主義有關:「時間是一種虛無的呈現方式。小說、文學或其他作品,亦是以某種方法去探討虛無主義在我們時代的面貌,以及如何面對這個問題。我認為空白既是可以逃脫的地方,是一個躲藏、可藏物的位置,同時亦是一種虛無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