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沙田居民反馬料水填海 只怕無敵海景變樓景?
沙田馬料水是目前政府「5+1」填海選項之中,唯一一個位處已發展地區。該處鄰近沙田新市鎮,政府亦計劃在該地興建房屋。要是沙田污水處理廠的重置問題成功解決,連同新的填海區,隨時又是一處「黃金地段」。
可是,馬料水亦是目前填海選項中,反對聲音最大的一個。沙田區居民(包括馬鞍山)對於馬料水填海反應十分激烈。支持填海者每每指控,質疑當區居民只是怕該區樓價受影響,所以才反對填海阻礙發展云云。誠然,樓價確是一個因素,但沙田區主要交通幹道飽和,卻又是相當現實的問題。
另一個更深層次問題是,政府現時對於填海發展仍然流於「見縫插針」式,有位置就填,但無考慮整體的城市佈局,於是商業活動繼續集中在港九市區,而新市鎮又繼續要容納人口,可是交通配套追不上,居民要繼續捱塞車。不止馬料水,政府日後發展其他地區時如不正視這些問題,肯定會有同樣的爭議聲音。
政策分析──填海系列:
【中部水域人工島】「大過沙田」的填海選址在哪? 林鄭7年前已有計劃
政府擬建逾萬單位 容納3.41萬人口
擬議的馬料水填海地,附近有中文大學、科學園等設施,也很接近沙田新市鎮,對岸是馬鞍山。按照政府現時的計劃,馬料水填海涉及約60公頃,日後可發展成住宅、高科技及知識型工業用途,料可建1.1萬伙單位,規模相當於太古城,約容納3.41萬人口。
按照土木工程拓展署2014年發表的《優化土地供應策略》最終報告,若馬料水落實填海,可為中大以及科學園日後的擴展計劃提供空間。新發展區也毗鄰設施完善的單車徑,南通大圍,北達大埔,現有的白石角海濱長廊也可與填海區接通。
位於擬議填海區以南的沙田污水處理廠,政府正打算將其搬往岩洞,預期首階段工程可於今年或明年開展,至2030年完成。處理廠佔地約28公頃,連同60公頃的填海地,可望變成新的發展區。
延伸閱讀:馬料水擬填海60公頃 提供1.1萬伙單位 規模等同沙田第一城
居民反對馬料水填海 被指阻礙發展
然而,現時不少沙田區居民都對馬料水填海有極大保留,認為馬料水填海會影響當區的環境、惡化交通問題。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出席活動時,也多次遇到馬鞍山居民抗議。
社會上現時流行一種批評聲音,指馬鞍山居民本身可以面對沙田海的「無敵海景」,要是日後填完海,該處會變成狹窄得多、要對著一排樓宇的「無敵河景」,影響景觀以至樓價,因此「阻礙發展」。
沙田對外鐵路、路面交通接近飽和
不過環顧現時沙田區內的交通情況,就可明白居民的擔心不無道理。截至去年沙田區人口約67萬,是十八區人口最多的一個,現時沙田居民要前往新界區或港九區,主要靠港鐵東鐵線、馬鞍山線,或是乘車穿越吐露港公路、大埔公路沙田段。而連接沙田和九龍的隧道則有尖山隧道聯同沙田嶺隧道、獅子山隧道及大老山隧道3條。
根據立法會秘書處出版的《數據透視》,以2016年早上繁忙時間,港鐵各路線的最繁忙路段計算,東鐵線載客率達到93%,馬鞍山線沒那麼迫,但也達81%。
三條隧道兩條塞 吐露港公路「出名」塞車
路面交通方面,根據政府向立法會提供的數字,獅子山隧道最近3年的平均每日汽車流量都超過9萬,達該隧道容車量的117%或以上;大老山隧道也有75%至76%,未來幾年有機會容量飽和。尖山隧道則因為位置和巴士路線規劃問題,自10年前通車後流量一直偏低,政府現時對於各條隧道的車輛分流,又未有明確方案。
至於吐露港公路,塞車問題早已「聞名」全港。其中吐露港公路往九龍方向,有時平日早上繁忙時間,車龍可由沙田新城市廣場起計,經禾輋邨、駿景園、馬場伸延至污水處理廠一帶,長達4公里。原本約5分鐘的車程,有時需要15分鐘或更久才可完成,如果每日都要這樣等待,相信「有苦自己知」。
大埔公路沙田段,則現時正在進行擴闊工程,將沙田廣場至禾輋邨民和樓近火炭路一帶的道路,由雙程雙線分隔行車道擴闊至雙程三線分隔行車道,預料最快2023年完成,成效有待觀察。
所以,整個沙田區對外交通負荷本身已相當重,如果在這裡再多加幾萬人口,現有的交通擠塞問題相信火上加油。
延伸閱讀:【塞車之城】大埔北區居民之苦 為何馬場對出朝朝塞車?
研究報告指交通問題可解決 建基於「假設」
翻查土木工程拓展署於去年底發表的完整研究報告,內容指出馬料水填海是「技術上可行」,又聲稱區內的主要交通道路,到2036年仍能應付繁忙時段交通需求。報告建議要在填海地點建公共運輸交匯處,並安排巴士路線接駁東鐵線和馬鞍山線車站,並改善通往馬鞍山的道路交通。
至於跨區交通配套,報告的前提是大埔公路擴闊工程以及沙田T4幹道完成後,就有足夠承載力。其中連接沙田路、青沙公路和城門隧道公路的T4幹道,政府早在十多年前刊憲計劃興建,惟最後因解決不了潛在噪音等擾民問題而擱置,到今年初才修改部分設計重新研究,為期3年。雖然多名區議員已初步表示支持,但最後工程是否真的那麼順利、會否有新的地區反對聲音,又有誰能打包單?
更大疑問是,報告提到新的填海發展區料可提供4.15萬個就業職位,所以能夠促進居民於區內就業,減低對跨區交通的需求,交通需求會和現時的水平相約。可是擬議填海區預料會用作發展高科技及知識型工業設施,是否大部分職位都能夠吸納原區的沙田居民,甚至反而吸引其他區居民前來,是個很大的問號。
延伸閱讀:擱置12年沙田T4幹道計劃「翻生」 區議員促政府加快興建工程
是時候重新審視全港規劃?
其實不單沙田區有這類問題,過往不少新市鎮發展,都有工業區的配套,為當區居民提供就業機會。然而,自本港工業式微後,各大新市鎮區內就業機會減少,商業活動則主要集中在九龍、港島北部一帶,於是大部分市民也要跨區工作,每日都要來一場「人口大遷徙」,開工時間一起由新界塞到市區,收工時間又一起由市區塞回新界,隨著人口逐漸增加,情況定必愈來愈嚴重。新幹道固然要建,但仍是「頭痛醫頭」式。
所以填海本身不一定是問題,香港確實需要進一步造地,但交通規劃從來密不可分,而目前所見的確無跡象顯示這些問題可妥善解決。政府要是有心拍板在馬料水填海,固然要說服居民,當局已有完整、可行的計劃改善交通配套。但更為根本的是,政府是否時候重新審視全港各區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