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大嶼山欣澳填海停滯十年 另一段「八萬五」黑歷史
填海土地選項近日再次成為社會爭論焦點,《香港01》政策分析較早前已提及,政府於九十年代至2000年代初試圖擴大維港填海,但受法律挑戰阻延。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難以再在維港填海,只能將焦點放在「5+1」維港以外選項。
在目前政府「5+1」選項之中,欣澳(前稱陰澳)算是較為「成熟」的一個。政府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規劃時,早已有大規模發展大嶼山東北部的計劃,及後再定調為旅遊及康樂設施發展區,已有清晰的發展定位。所以政府90年代末拍板興建迪士尼主題公園,項目之一就是填海10公頃土地建成現時的港鐵欣澳站,並有考慮過更進一步拓展。
不過,除了政府填海工程屢受法律挑戰,令填海工作要步步為營;更重要的是受到「八萬五」後樓市大跌影響,政府沒有誘因加快造地,對欣澳這種新發展區的處理步伐放緩,填海工作停滯不前整整十年,未能更進一步推展填海區,直至近年才再次被放上檯面。
政策分析──填海系列:
【中部水域人工島】「大過沙田」的填海選址在哪? 林鄭7年前已有計劃
80年代末起計劃發展大嶼山東北 98年起定調為康樂、旅遊用地需填海
欣澳前稱「陰澳」,早年當地有木廠,用以存放木材,海上亦浮滿巨木,是香港其中一個獨特景色。1989年,港英政府公布《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研究》,想配合新機場的興建,將大嶼山東北部劃為新的發展區。而1995年的《大嶼山東北分區計劃大綱圖》,則進一步把陰澳沿岸及青洲仔以東一帶劃作內河貨運碼頭、貨櫃後勤用地、船廠等。
不過在回歸過後,香港受亞洲金融風暴衝擊,百業蕭條,政府希望興建主題樂園以振興旅遊業。1998年政府的「大嶼山北岸發展可行性」研究初步結果指出,該地也極具旅遊及康樂設施的發展潛力,因此對大綱圖作出修訂。
政府1999年初與美國華特迪士尼公司談判,最後於同年10月拍板興建,定址與陰澳一山之隔的竹篙灣。政府亦會在陰澳填海10公頃,作為日後樂園的交通配套,最後將該地易名欣澳,興建欣澳站及公共運輸交匯處。
延伸閱讀:政府再闖關 東大嶼都會人工島 欣澳填海研究 交工務小組討論
政府初步考慮擴展填海 「八萬五」過後態度轉趨消極
對於進一步擴展陰澳填海區,前立法會議員、土地監察主席李永達接受記者查詢時表示,當時政府雖然未有正式定論,但確有初步的想法。
但因為一場八萬五,令陰澳填海裹足不前。因為樓價自1997年起不斷下跌,董建華政府的八萬五建屋政策成為眾矢之的,政府不敢再加快造地建屋,連帶非住宅用途的填海計劃都被拖慢。到曾蔭權於2005年上任後,樓市剛剛開始反彈,政府同樣不急於造地。
李永達指出,陰澳對於90年代的政府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發展區,這類區域由初步構思到討論、規劃用途、執行一般都要10年以上甚至更久。不過單論欣澳的個案,填海工作之所以會拖那麼久,當年樓價大跌確是一個很大的助推因素。
再加上如《香港01》早前所述,政府在維港的填海行動由2003年起,因應保護海港協會的法律訴訟挑戰,受到嚴重阻延,這亦間接促使政府在整個填海議題上,取態轉趨保守。
住屋問題惡化政府被迫重啟造地 欣澳再列填海選項
直到2009年前後,樓價升勢失控,政府不積極造地的負面影響開始浮現,不夠地建公營房屋,民怨持續上升,曾蔭權於2010年施政報告重提填海。及至2011年,政府重啟填海研究,土木工程拓展署的顧問研究報告,再將欣澳列為5個主要填海選址之一。
當時顧問報告已明確指出,欣澳建議填海選址受制於迪士尼樂園限制性的契約,土地用途及建築物高度有限制,不能高於主水平基準以上30米,因此該處難以用來發展住宅或其他商業大廈。
規劃限制多 欣澳定調為旅遊、休閒和渡假區
於是,政府後來對欣澳的發展定位都是以旅遊、康樂為主。2014年,政府成立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小組文件表明會沿用政府當年的規劃,擬議的欣澳填海區將會發展休閒、娛樂及國際旅遊設施,希望日後與大嶼山的其他旅遊景點發揮協同效應,填海面積約60至100公頃。
最終經過3年諮詢研究,發展局在2017年6月公布《可持續大嶼藍圖》,計劃發展新的「東北大嶼旅遊門戶」,其中包括在迪士尼樂園附近興建新度假區,希望發展為休閒、運動、康樂、娛樂和旅遊匯點,選址欣澳填海區,可說是延續政府20年前的規劃方針。政府在提交給立法會的文件中,也「拍心口」表示欣澳並不是中華白海豚的出沒熱點。
當然,民間最大的爭議在於政府諮詢似未廣泛接觸大嶼山居民,而且早早為發展規劃內容定調,甚至無法釋除市民對於損害海洋生態的疑慮。
不過觀乎政府整個填海計劃的歷史背景,以至現實的土地用途限制,欣澳填海計劃早已放在政府的「櫃桶底」多年,似乎已是勢在必行,而發展規劃上亦因為要配合迪士尼等限制,改動空間亦不大,只差政府何時會正式實行,那公眾可能需要問的就是,這個政府早有定案的發展項目,為何還要列為開拓土地「選項」,讓公眾「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