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港晚深的跨境學童・片|跨境學童吽足三年 無事都變有事?

朝港晚深的跨境學童.上
跨境學生彷彿是「弱勢、邊緣化」的同義詞──通勤時間過長、不諳粵語、難以融入本地群體。在疫情期間,來回邊境的生活方式難以為繼,不乏研究指出,他們的學習進度落後、社交能力更為不足,更難融入深港兩地社會。到底,他們面對怎樣的困難?
視訊播放器 正在載入。
總共時間 0:00
目前時間 0:00
總共時間 0:00
載入完畢: 0%
串流類型 直播中
剩餘時間 0:00
 
1x
    • 章節
    • 關閉描述, 選擇
    • 關閉字幕, 選擇
        撰文:黃舜煬
        出版:更新:

        三年疫情,跨境學童無法通關,有的來港寄人籬下,有的退學回流內地,更多的只能隔著電腦螢幕上網課。「吽」足三年,不少研究顯示,跨境學童家長因而長期處於焦慮當中,他們最擔心的不是子女染疫,而是子女無法就讀實體課堂影響學習進度,另外也操心子女社交能力不足、復課面臨適應困難等等。如今復常,跨境學童回到校園,又有什麼困難?當他們重新過上「朝港晚深」的生活,原本所面對的通勤時間過長、難以融入社群、社會歸屬不足等等困境,是否也會隨之而來?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又應該怎樣幫助他們,才能把雙重身份困惑扭轉成為雙邊身份優勢?

        「朝港晚深的跨境學童」系列文章:

        港明年辦亞太國際教育協會年會 蔡若蓮:提供大量學術合作機會

        撰文:蕭通
        出版:更新: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3月27日在印度德里出席亞太國際教育協會年會暨展覽,在協會主席手上接過會旗,並宣布下屆在香港舉行,日期定於明年2月23至27日。蔡若蓮在年會閉幕典禮上致辭時表示,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定能為所有來賓帶來獨一無二的體驗;加上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級創科樞紐,提供大量學術合作機會,誠邀海外夥伴來港出席年會。

        演講稱香港是理想升學目的地

        亞太國際教育協會年會暨展覽是全亞太區最具規模的教育年會。 在今屆年會上,蔡若蓮以「留學香港」為題發表演講,指香港着力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擁有5所名列世界百強的公帑資助大學,整個城市充滿活力、重視生活質素和安全,並在教學與研究均追求卓越成就,是理想的升學目的地。

        期間蔡若蓮也參觀了大學校長會國際化小組獲教資會資助設立的香港館,了解各教資會資助大學積極拓展國際網絡,招收來自更多不同地區學生來港升學。此外,她到訪展覽場內其他攤位,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代表交流。

        教資會秘書長鄧特抗亦在年會暨展覽專題研討會上發表演說,介紹香港在高等教育的優勢,提及各教資會資助大學約四分一學生、七成教職員來自香港以外地區,並與全球各地院校簽訂超過2,600份學生交流協議,顯示各院校致力提升高等教育多元化和加強與各地院校協作。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