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港晚深的跨境學童.一|疫下封閉成長 社交能力下降
「跨境學童」擁有陸港兩地生活經歷,本應享受跨境資源優勢,但從實際經驗來看,相對一般學生而言,跨境學童彷彿是一種另類弱勢群體。他們每天上學放學通勤時間過長、不諳廣東話、難以融入本地群體,容易被孤立、被邊緣化,影響身份認同感和社會歸屬感,不利心理健康和個人成長。三年疫情期間,來回陸港的生活方式難以為繼,不乏研究指出,他們的學習進度落後、社交能力更為不足,更難融入港深兩地社會。如今疫情過去,但跨境學童所面對的困局,仍然存在。
「朝港晚深的跨境生」深度報道系列四之一
疫前朝港晚深,疫下封閉成長
2023年2月6日,行政長官李家超宣布香港與內地於2月13日全面通關,不再設有每日通行名額和出入境核酸檢測要求。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同日宣布,2月8日安排中學跨境學生回港上課;至2月22日,小學、特殊學校及幼稚園跨境學生也全面恢復全日面授課堂。
小六跨境學童文同學,不等教育局安排,在通關首日已經迫不及侍穿過深圳灣口岸,回到闊別三年的實體校園。早在2月2日,陸港仍然實施有限度通關的情況下,文同學已經率先來港,到屯門綜合政府大樓辦理回港證件,為復課作準備。她跟在父親身後,穿着白色汗杉、黑色長褲,梳着中分低馬尾。她有些怕生。追溯起來,文同學對上一次來港上學已是2020年。她是香港人,父母及姐姐是內地人,一家四口住在深圳南山區一帶。
疫情期間,跨境學童過去每日來回關口的上學模式難以為繼,隨之而來的是三年來周而復始、無事不出門的網課生活。缺乏了正常的成長經歷,對於如何與人交流、互動、接觸社區、學習文化、建立自我,一旦錯過了便一去不返。網課對學童成長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對父母亦然,但比起發現子女身上的端倪,他們更容易忽略自身的焦慮。
文父:順其自然,沒什麼感覺
談及文先生當初來港生育的決定,他回答說:「當時周圍很多朋友都是這樣做,我們覺得挺好的,就跟着做,沒什麼太大目的。」是哪方面好?「沒有說好不好,只不過身邊有好多朋友過來,我又有這個想法,就跟着做,沒太多想法。」
至於女兒未來的發展方向,他說「順其自然」,「讀完小學到中學。到了大學,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去哪就去哪,我沒有特別干預他去哪發展。」
「雙非」身份有沒有遭人冷眼?女兒復課後有沒有適應問題?會否難以融入社會?「沒什麼感覺。」他同樣否定,輕描淡寫地表示毫不擔心,「網課當然及不上現場交流,但老師與同學之間也有經過視頻交流,在學校和交流上不會生疏得很厲害。」他稍稍斜看身旁的女兒,形容她性格開朗,與兩地同學打成一片,「只不過是上學路程遠些。」
在上水就讀中一的鄭同學也是跨境學生。他是香港人,父母及哥哥則是內地人,一家四口住在福田口岸附近的居民區。
自2019年12月,小學四年級下學期開始的整個升中階段,鄭同學都在家上網課。採訪當天,他身穿學校體育服。鄭太說,很多跨境學童沒有校服,她特意要求兒子穿校服上網課,營造學習氛圍。被問到讓幼子來香港讀書的原委,鄭太直指香港教育資源較優。
鄭母:缺乏校園生活,擔心「社恐」
不過,在疫情期間,跨境學童的校園生活深受掣肘,無法在課內外與同學和老師實體互動,即使再優質的教學資源,亦被封關阻斷。截至2020年10月,全港有26,971名幼稚園及中小學跨境學童,涉及825所學校。過去三年,這批學生只能在家上網課。
學校遷至虛擬網絡,無疑是中小學生學習的普遍挑戰。幸而鄭同學的學業成績一直排名年級前十,並在疫情之下考入一所北區名校,鄭太總是在言談間一再提起這所學校的名字。鄭同學謙虛地說,「(學業)沒有明顯退步,可能退步了一點點。」
惟在鄭太眼中,三年網課經歷,對兒子的影響,可不是「一星半點」。她發現,兒子的性格變得內向,說話也比以前小聲了,「我擔心他有些社交恐懼,長時間沒與同學接觸,不知道怎樣跟人相處。」
一提到兒子上學情況,她就話接話地說下去:擔心兒子成績退步、擔心缺少校園生活的兒子出現社交問題、擔心他不會說粵語......被問到兒子未來發展方向,她更斬釘截鐵地說,「他就是要考『港三大』!這是他自己說的。然後留在香港或者深圳工作都可以。 」後來,她又說,「成績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身心健康,我比較關心這一點,你看他,交不到朋友。在學校,他有集體生活。在這邊沒有集體生活,就他一個人......」
調查發現:成績退步、不願出門
文同學回憶這三年來的網課經歷:「8點10分起床,兩節課堂、一節小息,兩節課堂、一節小息,再兩節課堂,直到12點50分放學......」反反覆覆,「感覺好無聊。上課有時候很睏,很容易睡着。」成績難免退步,因為「網課上與老師、同學沒什麼交流。」
文同學的書櫃上,每層都擺放着不少手工藝品,有畫作、有用即棄膠樽剪成的薔薇,中層擺着一個日式建築紙模。那是她在新年期間,與姐姐和朋友,合力拼成的紙模。她喜歡做手作,喜歡美術科,但窩在家中三年,只能夠眼睜睜看着同學上美術室畫畫,「家裡的材料不夠,做不了。自己也有心理準備。」文太指,2021年疫情比較嚴重時,幼女在家沒什麼特別事情做,看手機、用平板,久而之之,有一陣子不願出門。
缺乏正常的校園生活、學業成績有些退步,都讓家長盼着復課的到來,惟復課似乎看不到頭。港府曾於2020年5月宣布全港學校自5月27日起分階段復課,中三至中五學生先行,中四至中二學生則於6月8日復課,幼稚園K3至小三學生再於6月15日復課。港府又在同月20日表示,已跟深圳市政府多個部門商討跨境學童復課可行性,初擬一套方案。
但沒想到,一拖就是三年,直到2023年的2月初才敲定跨境學童的復課安排。
過去三年,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進行了三次跨境學童問卷調查,隸屬機構的香港賽馬會跨境家庭新里程計劃主任倪怡潔指出,研究發現學童長期在家上網課,成績故然有所退步,而視力、身體素質相應變差,更有厭學、抑鬱個案出現,「家長普遍較為焦慮。」